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张红娟:一辈子对病人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一辈子对病人好
——记解放军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下)

  在医院驻地广大患者眼里,在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群众心中,解放军第153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是毋庸置疑的“最美军医”。眉宇间,传递着母亲似的温暖;笑容里,洋溢着亲人般的情意;眼神中,闪烁着人民军医的担当。“我要一辈子对病人好”,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缓缓从这位还很年轻的医生口中说出来,由不得你不信,这是她坚守一生的承诺。

  “有一种花儿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它,请西出阳关。”张红娟出生在马兰花盛开的戈壁滩,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为空军事业献出了生命。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就种下了马兰花的种子,长大后要为勤劳的人们带来幸福。1989年,她考取军队医科院校,走进了治病救人的神圣殿堂。成为军医后,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和待产孕妇,无论身份高低、家境贫富,在她心里都是“要好好对待的人”。

  2003年,河南原阳县回族妇女杨秋艳身患重病,手术后化疗没多久,她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悄悄回了家。“不能眼睁睁看着她放弃生命。”电话打不通,张红娟就直接登门拜访,一句“大姐,我来接你了”,重新燃起杨秋艳对生命的渴望。

  回到医院,张红娟为这位回族患者买来新锅单独开灶,熬鸡汤、炖羊排,每个化疗周期为她“报销”来回路费,化疗结束还向医院申请减免了大部分医药费。“没有张医生就没有我的今天啊!”如今,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杨秋艳依然常常向人讲起张红娟的救命之恩。

  2012年5月的一个晚上,一名靠收废品为生的孕妇被丈夫送到153医院妇产科,因为他们听说这里有一位不嫌贫贱、对人特好的女军医。当时,妇产科人满为患,连走廊里都是待产孕妇。张红娟把孕妇安排在自己办公室里,和护士一起帮她洗澡换衣,后来又亲自为她接生。感动得这对“拾荒”夫妻逢人便说,“解放军医院的张红娟医生真是好人啊!”

  “药是用来治病的,医术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赚钱的。”行医22年,用确保疗效的廉价药,开足够治疗的小处方,能不做的检查化验尽量不做,能顺产的孕妇一定顺产,这是张红娟的行医准则。“她是最会给病人省钱的医生”是患者们对张红娟的由衷赞誉。

  家住新疆的王亚茹老人,来郑州探亲时查出患了子宫癌,手术后需要化疗。为减少老人路途辛劳,减轻化疗痛苦,张红娟专门为她制订了化疗方案,并建议她在新疆当地医院化疗。老人说,“路再远我也要来,我就相信你!”

  “看上去红娟行医谨小慎微,其实为患者解除病痛,她从来不怕担风险。”医院副院长王志敏告诉记者,在汶川抗震救灾时,孕妇杨春波先后被送到4个医疗点,都因不具备接生条件而不得不转诊。被救援官兵抬到153医院医疗队时,她的羊水破裂已8个小时,胎儿胎心十分微弱。当时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消毒和手术条件极差,做剖腹产手术要冒很大风险。两条生命由不得张红娟丝毫犹豫,她果断指挥在简易帐篷里架起手术台,没有吸痰管就用导尿管,没有消毒箱就用高压锅,连续手术两个多小时,终于迎来汶川特大地震中第一个新生命。这个消息在电视新闻里播出后,让牵挂汶川的全国人民为之振奋。

  “你收过患者或家属的红包吗?”面对这个几乎所有医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张红娟淡淡地笑了,“当面实在推脱不掉的,我们就先收下,然后存入患者住院费里。这是我们妇产科每个人都会自觉遵守的规矩。”

  去年8月,一位急诊产妇因难产痛苦万分,“不差钱”的丈夫心急如焚,塞给张红娟和医护人员每人一个大红包,恳求确保母子平安。情急之下,大家收下了红包。待母子平安出院时,产妇家属收到了一张额外收据,原来红包里的钱已计入了住院费用。“军医不仅代表着自己和医院,更代表着党和军队,必须做让人民群众贴心暖心的好医生。”张红娟轻轻地说。

  中国现代妇产医学奠基人林巧稚是张红娟心中的偶像。这些年,为了练就林巧稚那样能在手术台上“绣花”的手,张红娟甘愿把原本细嫩光滑的手指,“折磨”得不忍示人。院长李晓琼告诉记者,在追求精湛医术的路上,张红娟从未停歇。从医22年,她接生上万名婴儿,接诊10万多患者,主刀上千例手术,没有一次失误,她是患者心中“最值得信任的好医生”。

  延伸阅读:

  愿各民族孩子都幸福成长——记解放军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上)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6日 08:03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