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总”村支书蒋乙嘉:我为拱市村代言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点击此处观看视频

  55岁的蒋乙嘉,19岁当兵,38岁退伍创业,10年打拼开公司当“老总”,挣下千万家产。

  2007年8月,他回到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先后花了1680万元,带领乡亲们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5月7日,蒋乙嘉在村委会办公室内与前来拱市村参观的考察团交流。(摄影 龚雅丽)

  刚回村里,有人说他“为名”,有人说他“图利”,蒋乙嘉也说自己是“傻子”,“不知道自己能够走多远,坚持多久”。

  7年一晃而过,小山村里洋房拔地而起,水泥路通家达户,田里林间酝藏兴旺。村里人钱袋子鼓了,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2000多元,打着滚的变成了2013年的7000多元。

  拱市村真的改变了面貌,从北京回来的千万富翁“蒋总”,也成了村里人人称道的“蒋书记”。

  第一个五年计划
  砸钱修路:“总不能人还在,路没了”

  2006年,退伍10年后的蒋乙嘉,已经是北京隆凯源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身家千万。初夏的某一天,蒋乙嘉突发奇想,决定带着妻子和正准备念小学的女儿回老家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看一看。

  那年适逢遂宁遭遇50年不遇的干旱天气,拱市村也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地里干得开裂,田地大部分撂荒,村里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荒凉的景象让蒋乙嘉感到难受不安。没有水,没有路,离开家乡已经30年,村里却还像离开时一样贫困。

  离乡返京时的一场大雨,更是让蒋乙嘉的妻子杨扉婷印象深刻,她说,“从村里到通镇公路,还有2公里多的距离,因为没有路,就必须要从田槛上走过去。雨后的田槛泥泞湿滑,我当时脚下一滑就栽进了秧田里,摔得从头到脚都是泥。”

  千万富翁把媳妇从田里拉出来,带到镇上洗去稀泥,换上新买的衣服,返回京城。

  杨扉婷暗自想,丈夫双亲俱已亡故,这穷山村想必很难再来。蒋乙嘉想的却是,家乡还这么穷,我现在已经富了,我得为家乡做点什么。

  2007年,蓬溪县委“人才双引”工程找到了蒋乙嘉,希望作为成功人士的他能回乡投资带领村民们致富。蒋乙嘉说:“当时就想着自己富了,一定得做点什么报效家乡。我不是有1000万吗,那就砸500万帮扶乡亲,留500万给自己养老。”

  拱市村是旱山村,四面环山,人多地少、干旱缺水、不通公路、信息闭塞,十分贫困落后。

拱市村的水泥路目前已经通村通户。(摄影 龚雅丽)

  “要想富,先修路”,回乡后的蒋乙嘉想。当时村里为了修建一条连接通镇公路的村道,村民已经集资了4万元。但这条计划修建的2.5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需要的造价是75万。4万元远远不够,工程进展缓慢。“要想带领全村人致富,路不通不行,那就我出钱吧。”蒋乙嘉说。

  说干就干。蒋乙嘉出资90万,将拱市村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修起来了。计划修3.5米的路,蒋乙嘉带着人修到了4.5米;要求修18厘米厚的路面,蒋乙嘉修到了平均23公分。2.5公里的路比计划多花了30多万。蒋乙嘉说,“修路一定要有超前的思维,适应未来的需要。总不能修路的人都还活着,路就已经不能用了。”

  路修好了,蓬溪县政府决定每公里给蒋乙嘉14万元修路补助费。这笔钱,蒋乙嘉也没往个人兜里揣,见村民平时到山坡上种庄稼,又挑红苕又背包谷,很不方便,便用这笔钱砌起了水泥石梯。3年间,他和村民们一道,在全村修通21公里生产便道。2012年,又带领村民开山破土修成一条长12公里的环山公路。如今,各种大型农耕机械能进出每一块田地、每一片果园。

  有了路,还得有水。“靠天吃饭”的拱市村存不住水,缺水也是一大问题。2008年冬天,蒋乙嘉请水利专家到村里山上山下,现场勘察。这一年,蒋乙嘉出资60万元,为村民新建3口堰塘,扩建一口堰塘,打井27口,全村缺水问题得到缓解。

  田间修建的竹节堰工程,可以实现储水灌溉的作用。(摄影 龚雅丽)

  2013年初,县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蒋乙嘉也拿出存款100余万元,启动了拱市村农田水利工程改造项目,通过在田间修建竹节堰和蓄水池,彻底解决该村农田灌排“肠梗塞”问题。

  据常乐镇党委书记蒋黎介绍,目前拱市村里已有22口水塘,每年在雨季来临时完成蓄水,可供村里全年灌溉使用。每个竹节堰蓄水池里也可以储存100方水,插秧季节只需要把蓄水池边的沙袋移开,就能让池里的水自然灌入到秧田里,十分便捷。

  从来“靠天吃饭”的拱市村村民,也过上了水旱从人的生活。

  第二个五年计划
  布局产业:“要让村里人看到希望”

  拱市村拥有耕地总面积1277亩,全村总人数1719人,外出打工680人。

  人多地少,地里的收成难以维系村里人的生计,留在村里看不到希望。拱市村的前任村支书朱中华是蒋乙嘉的亲哥哥,从1986年开始担任村支书的他见证了村民“出走”的过程:最多的时候,拱市村外出打工的人数超过了1000人,村里的坡地、田土逐渐无人耕种,村庄一片荒芜。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无力耕种土地,吃穿还要靠在外打工的亲人们拿钱回来维系。

  外出打工似乎是村里人改变贫困的唯一出路。但是蒋乙嘉回来了。

  路修好了,通达每户;水蓄满了,直灌农田。蒋乙嘉说,得有产业。

  蒋乙嘉耗资千万打造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村民们可以在这里读书学习、运动休闲,以及培训各种技能。(摄影 龚雅丽)

  千万家产在修路筑渠时已经耗尽,原计划只投入500万根本打不住。为了给村民们修建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蒋乙嘉一咬牙把剩下的1000万家产全都投了进去,甚至还卖掉了在北京和东北的两套房子。

  散了钱财,得了人心。在修路和筑渠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中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铁了心地跟着“蒋总”干。

  没钱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蒋乙嘉开始实施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布局产业。

  村里水塘多,那就用来种藕养鱼:先种200亩食用藕,30亩观赏藕,养150亩稻田鱼,搞100亩特色水产养殖;村里坡地多,那就用来种树:一层坡地和二层坡地种柚子等经济林,三层坡地种核桃,四层坡地往上种仙桃,形成经济林带;村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那就引进蜜蜂养殖等环境友好型产业,建立繁殖基地;还有高附加值的鸵鸟产业也在逐步的发展当中。

  蒋乙嘉说,村民们没有钱,也亏不起。所以村里在产业的布局上选择了更多的品种,通过大量的小面积试验,用实践去检验哪一种产业最适合拱市村的发展。

  蒋乙嘉说,“拱市村的村民们都穷怕了,一定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初夏的拱市村,荷塘里小荷初露,山坡上柚子花香气氤氲,核桃树已经挂果。

  收获不远。

  第三个五年计划
  为村代言:“让村民过上城市里羡慕的生活”

  蒋乙嘉出名了。不是因为他赚了钱,而是因为他花了钱,他把自己1680万身家全都花在了生他养他的拱市村。

  2013年11月,拱市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全村党员一致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在拱市村已经担任了27年村支书的二哥朱中华对蒋乙嘉的当选心服口服,他说,“蒋乙嘉回来已经让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愿意跟着他干,他就是全村的代言人。”

  名人效应初显。蒋乙嘉组织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合同,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成功流转了包括拱市村和周边村庄的2200亩土地。蒋乙嘉以公司名义先期投入100万元,用于发展经济林业和水产养殖业。前3年公司承担租地、种苗、种植、管理等费用和风险,3年后产业初见成效时,农户以土地入股分工,利润按4:4:2比例(公司40%、农户40%、村集体20%)分成,实现“村两委引导、企业拓展市场、农民共同发展”的一体化经营。预计3年后产业总产值实现2400万元。

5月7日,村民们正在坡地上栽种柚子树。(摄影 龚雅丽)

  闻着花香果香,养蜜蜂的陈驸华也来了。陈驸华是附近村的村民,春节前在媒体上看到蒋乙嘉的报道,深受感染,带着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影响的“驸华蜂蜜”来到常乐镇拱市村。陈驸华说,“蒋书记已经花了1000多万建村里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带不走的产业。我信他的诚意,也信他的能力。”陈驸华计划在拱市村发展蜜蜂养殖业的同时,跟蒋乙嘉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合作,培训村民和退伍军人养蜂技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蒋乙嘉说,“从2007年回乡至今已将近8年,我计划花上1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拱市村的面貌。第一个5年打基础,修路筑渠盖文体中心,通过投资‘输血’改变村民的生活面貌;第二个5年布产业,通过改善产业布局,引进优势产业,让拱市村在没有外部投资持续进入后逐步具备‘造血’功能;第三个5年,计划发展优势产业,包括特色种、养殖业和观光农业。通过这里一年四季花香果香不断的产业布局,吸引游客前来。要让城里人愿意来,来了还要羡慕咱们村里人的生活。”

  如今拱市村已有超过90%的村民完成了房屋的重建和改造,建起了小洋楼。仅2012-2013两年,全村用于改建住房的花销就超过了1000万。将近50户村民已拥有私家车,其中不乏奥迪、本田一类的名牌好车。

  梦想不远。(龚雅丽)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9日 10:41 来源:新华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