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由勤奋青年到“折腾”村支书 他带领全村种“金果”走上致富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陈大兴

陈大兴

  贵州安顺大坝村支书陈大兴,为了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折腾”了22年,熬白了头发,直到碰到金刺梨这棵“金果果”,才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勤奋青年到“折腾”村支书

  1996年,28岁的陈大兴提早步入了一个新阶段:从一个勤奋的青年变为一名“折腾”的村支书。

  陈大兴所在的大坝,现有村民300多户、1500多人。过去,这是一个仅有7个民族、30多户、100多人的“移民村”。这里土质差,几乎全是灰沙土,村民广种薄收,很多人家种出来的粮食不够吃。陈大兴还记得,村民王正华窘迫到把豆角煮熟了,就着辣椒蘸水当午饭。村子太穷,一首顺口溜这样唱:“大坝大坝,烂塘烂坝,小伙难娶,姑娘远嫁。”

  陈大兴一家十几口人,只有十亩土地,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一心扑在田地上。他还在附近的一家林场当护林员,赚取微薄收入,从未踏足过外面世界半步。那一年,当村支书的伯父陈万德病重,他特别劝说憨厚正直的陈大兴接替他。

  陈大兴担任村支书以后,一心想着怎么才能让全村人脱离贫困、过上好日子。

  “1997年我们开始种植烤烟,一两年后有了点收入,却又马上遇到价格下跌,最后作罢。”陈大兴说,看到朋友种竹荪赚钱,他自己试种了一些,挣了10万元后,他将赚来的钱全部用于扩大规模,带领群众一起种,结果又遭遇市场动荡,血本无归。

  陈大兴心有不甘,他到银行贷款,带领村民承包荒山种植中药材,此后又种植苗木、养殖肉牛,同样因为市场和价格问题,均未取得成功。

  村民都“折腾”怕了,但他还“屡败不改”,为了带领大家脱贫,他无时无刻不在琢磨着新的产业和出路。村民李大伦说,陈支书是牛脾气,特别执着,认定了就一定要干,哪怕“折腾”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就是干。”陈大兴说,只有不停地干才能找到一条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路子。

  从山沟金刺梨到新品“救命果”

  从1996年到2006年,整整十年间,陈大兴“折腾”不息。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07年,还生长在“试验田”里的金刺梨碰到了前来采摘的陈大兴,成了他的“救命果”。

  这种由西秀区林业局培植的、当时还乏人问津的新品水果,味道甜酸适宜,尤其富含十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C。陈大兴觉得其中有商机,决定引进种植。

  但村民不同意。

  “大家失败怕了。”村民许忠义说,还有老百姓认为这金刺梨就是平时生长在山沟田埂边的野刺梨,根本不可能种来卖钱。

  大家不愿意配合,陈大兴几乎是一夜之间白了头。他像往常一样自己先试种,他想,只要他成功了,大家自然愿意跟着一起种。

  陈大兴承包了一些土地,在第二年种了30亩。四年后,全部投产,亩产金刺梨果1000多公斤。不少商贩前来收购,每公斤可以卖40元。

  为了扩大金刺梨的知名度,政府部门还前来帮助举办品鉴会,邀请市区两级领导、商家、市民等前来品鉴,金刺梨也逐步成为产业推广种植。陈大兴随即贷款20多万元,育起了果苗。2012年,光是果苗销售,他个人的账面收入就已高达500万元。

  这一下,乡亲们都来了。但走过去单家独户各自经营的老路?刚好那一年陈大兴等一批村干部到华西村考察学习,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给他们上了一堂课:现在的农村要发展,必须把土地和人组织起来,集中经营,抱团取暖……

  “那是一次思想的震动。”陈大兴说,看到华西村的发展变化,他心里想“他们能做,我们也能做”。他要将大坝村打造成为大山深处的华西村。

  合作社应运而生,全村村民、约5000亩土地逐步组织集中了起来,种上金刺梨。金刺梨花漫山遍野开了起来,大家在股份分红的基础上,还通过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务工取得工资收入。

  自掏腰包带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陈大兴个人拿出果苗款作为启动资金,还去银行担保贷款数百万元。

  全市种植金刺梨的面积也在猛增,到2017年底就已高达25万亩,带动6万余人就业。但量增价跌,金刺梨果的价格从最初的40元一公斤降至3至5元一公斤。为了消化大量金刺梨果,陈大兴带领村民发展深度加工,大坝村在2016年成立了果酒公司、修建了果酒加工厂,年产金刺梨酒5000余吨。

  “我们制定了最低3元一斤的收购价,保障老百姓收益。”陈大兴说,目前果酒加工厂开发有白酒、果酒、啤酒等三大类共七八种产品,每年可实现销售5000万元。

  能把产业做大做强。陈大兴信心十足。“一旦果酒公司进入正常运营,我们三五年就能把贷款全部还完。”陈大兴说,果酒公司组建的销售团队先后在上海、重庆、广州、青岛等地做了产品推广,极受市场欢迎。

  如今,大坝村旧貌换新颜,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道路旁的成排的新房崭新如洗;村后的土坡上、田地间,金刺梨泛出绿意,育苗和养殖蚂蚱的大棚点缀其间。六年来,全村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00元增加到12000元。

  “日子变了。”53岁的许忠义感慨地说,作为曾经的贫困户,他在流转自家10亩土地给合作社后,还在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务工,一年可以拿到四五万元。如今,他住在一栋新房里,脱了贫,过上了安稳日子。

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记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

“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记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学习专栏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2日 10:12 来源:新华社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