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内蒙古赤峰市信访干部潘昌赋:十八年,他以耐心解群众之忧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最美基层干部

最美基层干部

  潘昌赋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作为一名基层信访干部,只有认真倾听群众的诉求,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才对得起自己身上的这份职责。”今年58岁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信访局督查科科长潘昌赋,从事信访工作已有18年。

  信访干部要学会换位思考

  “许多信访问题看起来不大,但是对于信访群众来说,就是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在潘昌赋看来,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才能办好群众的事。

  2005年4月,潘昌赋在担任赤峰市翁牛特旗信访局局长期间,遇到了一件难办的事。当地许多在社保局领取退休金的企业退休职工,持续上访,反映生活困难、退休金低,要求政府为他们增加福利补贴。但是,要增加企业退休职工的福利补贴,需要上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台政策。

  潘昌赋在反复向这些企业退休职工进行政策解释的同时,也在换位思考:他们所在的单位已经全部转制或者破产,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确实无处可以诉求。

  最终,根据他的建议,旗委旗政府决定旗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与这些退休职工结对子,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在向他们进行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很快,这起涉及面广的信访问题被化解。

  “对于我们信访干部来说,不仅要向群众宣传解释政策,更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认真帮助他们分析、研究问题,努力推动解决。”潘昌赋说。

  “工作让我变成一个慢性子”

  “我们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在潘昌赋看来,做好“窗口服务员”,必须要有一份耐心、热心和诚心。

  2004年,当地一家剧场转制时,老魏等9名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被安置到当地社保局发放退休金,由于缴费资金不足以及政策不配套等原因,使得老魏等人不能按事业单位人员标准核发养老金,养老金与入社保前相比少了33万元。为这事,老魏上访多年。2011年,潘昌赋接访了老魏的老伴等人,耐心听取诉求后,详细研究了当时的相关文件,多次联系有关部门协调督办,但多次陷入僵局。潘昌赋并没有放弃,他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多方奔走,最终在2014年将这起为期10年的信访事项圆满解决。

  “有些上访人不理解,认为是我们的原因事情才解决不了,便会把怨气撒到我们身上。”潘昌赋说,“以前我也是个急脾气,但是这份工作让我现在变成了一个慢性子。对待来访人必须得有耐心,这就是个慢活儿。”潘昌赋说。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信访岗位上干了18年,对于潘昌赋来说,这份工作确实有些“累脑累身累心”。单位同事给潘昌赋做了一个统计,从他2008年调入市信访局做督查工作9年来,加班时间累计达700多天,基本上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公休日。

  2004年4月,潘昌赋的两条腿出现了走路困难、疼痛的症状,由于工作繁忙,直到走不了路才去治疗,结果被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只能靠拄着双拐走路。医生嘱咐他少走路。可当时信访工作任务繁重,在做完手术后的第二十四天,他便不顾家人劝阻,拄着拐杖上班了。

  2005年,当地一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项目涉及征地补偿,极易引发信访问题。那段时间,腿脚不便的潘昌赋拄着拐杖走遍了有信访隐患的每一个路段,了解掌握信访动态。由于工作超前,高速公路征地补偿引发的54批、766人次集体访,105人次个体访,全部得到合理解决,不仅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还保证了高速公路的顺利开工建设。

  正是靠这种“磨破一张嘴、跑断两条腿”的精神,近年来,经他督办的信访事项达1600余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化解率达96.1%,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一批“钉子案”“无头案”得以化解,全部实现息诉罢访。

  延伸阅读

  潘昌赋:做好上访群众的“出气筒”和“顺气筒”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4日 05:3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