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守边防是留住心中念想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退休职工魏德友(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魏德友每天出门放牧,脖子上总挂着一台黑色收音机。这是几年前赶集时花80块钱买的。收音机掉漆的地方锈迹斑斑,坑坑洼洼的摔打痕迹记录着岁月的磨砺。对于这个不抽烟不喝酒的老人来说,收音机是除妻子刘京好之外的另一个“老婆”——放羊的时候,巡边的时候,种菜的时候,机子都不会离身。

  “除了睡觉,其他时候都开着。”草原上信号不稳定,只能搜到4个台,但有新闻、能听歌,魏德友就已经知足了。从1964年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用坏了50台收音机。

  当年的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

  孤零零矗立在草原的土坯房,就是魏德友简陋的家。用报纸糊的“天花板”已经泛黄,一张木头桌子歪扭地立在坑洼的泥土地面上,家里只有4把凳子,来人多了只能坐床上。家里没有通电,窗台前6伏功率的太阳能发电机每天只供两个灯泡的简单照明和手机充电。老两口所需的米面,需要小女儿翻越几十公里牧道才能送进来,喝的是门口井里打出来又咸又苦的盐碱水。十年如一日,魏德友和老伴就过着这样的苦日子。而原本,他们可以过比这好得多的生活。

  退休的时候,魏德友每月能领到将近3000元的退休工资,加上妻子刘京好的2000元,足够安享晚年。在连队他还有1套房子,但至今也没有去住过一天。

  艰苦的生活从未让魏德友退缩过。“只有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这个信念一直根植在这名老党员的心里。

  其实在他多年的放牧中,曾发生过几次危险,差点丢掉性命。

  一次,猛烈的暴风雪吹得天昏地暗,致使他迷失了方向。生死攸关,他以常规判断,顺西风移动兴许有一线存活的希望。于是,他赶着羊群在风雪中艰难前行,寒风刺透皮大衣,衣服被冻得像盔甲般越来越重。天黑了,风雪依旧,眼看筋疲力尽了,他看见了微弱的亮光。幸亏口袋里装了一把应急电筒,他竭力地向亮光方向不停闪光,边防官兵才把他给救了。

  魏德友为边防站放羊15年,没有要一分钱的放牧费。边防站官兵看魏德友居住的半地窝子眼瞅着就要坍塌了,老兵复员前,为他家盖了一幢新土房。这里也被官兵称之为边防站的“夫妻哨所”。

  更让人感慨的是,兵二连原来的党支部早在1984年被撤并了,而魏德友几十年里没落下一分钱党费,有时托人代缴,有时到30公里外的团组织科缴纳。过不上组织生活,他就到边防站与兵娃娃们一起学习,更多的是从收音机里聆听党的声音。他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做一个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人。”

  按说,魏德友完全可以雇人放牧落得个轻松。刘京好说:“省钱只是一方面,最主要是他放心不下这里。他老说,万一边境有个风吹草动这辈子就算白守了。每天不去溜一圈,不拿望远镜望一望,睡觉都不会踏实。”

  古稀之年,身体的毛病也多了起来。前年,魏德友突发轻微脑梗,妻子雇人临时放牧,把他送进了医院救治。没两天妻子被他赶回家。他也像丢了魂一样,病情稍有好转就坚决要求出院了。

  儿女们央求父母回山东安享晚年。魏德友拒绝说:“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等干不动了再说吧!”

  2003年仲夏,中、哈两国边境界桩、围栏、国防公路等设施在魏德友眼皮底下贯通。兵二连人曾舍身捍卫的争议地界尘埃落定。魏德友成为兵二连唯一见证这一庄严时刻的人。他激动地抚摸着中国第173号界碑,流下了悲情的泪水。

  他的话是那样质朴:“留在萨尔布拉克,守牛羊是守住生活希望,守边防是留住心中念想。”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06:1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杨安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