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记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
南京邮电大学宣传部 张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百年——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百岁——人类生命历程的巅峰”。在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104岁的老红军、原南京邮电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秦华礼用25年时间,写下的回忆录《百年风雨路》出版。秦华礼在书中自述:我从未想过,我这样一个从川陕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走出来的贫困娃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走过百年春秋。记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又大难不死……”

  革命者的志向:坚决跟党走

  秦华礼出生在四川通江县大巴山下陈河乡贫苦农家。193212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73217团在通江县城建立苏维埃政权,解放了通江县大部分乡村。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号召贫苦农民起来参军参战,保卫胜利果实。红军所到之处,立即建立政权,分土地,把地主家的粮仓打开全部分给贫苦农民,我家也分得几升谷子。秦华礼在书中写道。红军来到通江县的第三天,母亲送他报名参加了在陈家坝新组建的游击队。从此,秦华礼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37月,秦华礼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秦华礼迅速成长。

  秦华礼在长征中三过草地,参加了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中坝和千佛山等重要战役。在1935年的千佛山战役中他差点丢掉性命。千佛山高约3000米,我军指挥部就设在山顶大庙内。秦华礼随93279团二营五连行动,对面是四川军阀邓锡侯的一个旅。战士们在山上固守了七天七夜,第八天向敌人发起反击。敌人一发迫击炮弹在秦华礼身边爆炸,一块弹片击中大腿。团政委立即派担架把秦华礼送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救治。医院没有药物,护士只能用纱布包扎伤口。此时,部队要急行军北上,动员重伤员留下来。秦华礼和其他伤员决定:“一定要想办法跟着部队走,跟着党走,无论走到哪里,就是死了也光荣。”他们用分到的安置费请护士找来民夫(老百姓)抬着他们,跟在部队后面走。

  19359月,根据组织上的安排,秦华礼被选送到长征中的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学习用品和教材,所以我叫它三无学校秦华礼回忆道。对他们来说最困难的是英语单词的学习。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两人一组,在背上挂个牌子,把单词写在牌子上,两人一前一后,后面的人喊英文,前面的人就喊对应的中文。他们从阿拉伯数字学起,然后是学电工、欧姆定律,从基础到复杂一步步学习。由于前方急需报务员,秦华礼这一批学员经过8个月的速成,提前毕业,奔赴战场。秦华礼担任了红四军军部电台台长。

  抗日战争时期,秦华礼任129师电台台长,跟随刘伯承师长转战太行山区。“1940年百团大战时,我守着电台,八天八夜没合眼。因为发报及时,秦基伟将军奖励我一条毛毯,那可是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现在还收藏在家里呢!

  解放战争时期,秦华礼先后参加过保卫延安、上党战役、吕梁战役等,多次立功。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秦华礼转入地方工作。在云南,他率领新组建的通信建设队伍,在荒无人烟的茫茫西南边陲原始森林中,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架设开通了我国西南边疆昆明——缅甸的第一条国防通信线路。

  教育家的情怀:打造“IT英才的摇篮

  1958年,秦华礼离任北京邮电学院党委第二书记,任南京邮电学院首任书记、院长。周恩来总理签发任命书。

  成立之初的南邮,缺房子、缺设备、缺老师、缺干部。秦华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历过长征的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师生一起从困难中突围。他和师生一起下工地,打根基、建房子;从北邮争取50多位毕业生来任教,从企业求得一批工程师,逐渐形成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因为他和南邮人的不断开拓,学校创办了全国高校第一个通信线路本科专业,设立了一批邮电通信发展急需的专业,并提供了许多关键技术。1959年,学校无线系师生研制成功江苏省第一台黑白电视发射设备并投入使用。1978年,学校8项科研成果获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从初创时期的学院到今天综合性的大学,秦华礼为南邮作出了奠基性、开拓性的贡献。南邮获得“IT英才的摇篮之美誉。

  老红军的信仰:没有终点的长征

  1983年,秦华礼在三次递交离休报告后光荣离休。离休后的秦华礼一刻也没有闲着。

  秦华礼积极传播长征精神。平日里无论是学校的邀请,还是新闻媒体的采访,秦华礼都欣然接受,从不收取报酬。“我愿意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秦华礼在南京的多所大、中、小学讲述他的长征经历,与一批又一批南邮学子座谈,鼓励他们成为社会的精英人才。2007年、2011年秦华礼两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

  2016年他参加了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录制,讲述长征故事。长征的伟大意义是空前的。我只想告诉年轻人,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当你们遇到困难时,想想长征就一定能克服。

  铭记历史,方能珍爱和平。作为一名红军战士、抗战老兵,秦华礼先后在92岁、年逾百岁时两次回到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在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王坪烈士陵园,数万红军将士集体安葬于此。怀着对先烈的崇敬之情,秦华礼挥笔题词:红军精神万岁,并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红四方面军3193279团老战士秦华礼。

  前不久,秦华礼在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撰写的《长征精神:铸就中华民族复兴之魂》一文中写道:历史仍在前进。八十年后的今天,二万五千里的滚滚硝烟并未散去,历史的遗迹依稀可辨。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积累,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精神力量。伴随着精神的追寻和事业的延续,历史将告诉我们,在中华民族复兴与腾飞的宏图大业中,那段开始于80年前的伟大远征并未结束。希望广大青年朋友们发扬红军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在科学技术上把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精英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成为严格遵纪守法的模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作为一名老党员,秦华礼始终不忘初心,坚守和践行着共产主义信仰,用一辈子的时间写下了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9日 16:42 来源:党建网 编辑:田雨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