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青海省玉树州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师王宏:扎根藏区,我特别自豪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王宏在讲课(资料照片)

王宏在讲课(资料照片)

  个头不高、腿脚不便,这个一瘸一跛的身影,在青藏高原上既渺小又伟大……28年前,他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自此之后,三尺讲台就成了他一生的坚守。他就是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教师王宏。

  “我从心底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1988年,王宏从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满怀着教书育人的理想与情怀,他拒绝了留在玉树州府或县城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王宏的家乡在玉树州称多县,而他任教的地点在离县城70公里开外的歇武镇。这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年平均气温只有零下1.6摄氏度。

  当时的歇武镇中心学校刚成立不久,底子薄、条件差。一到学校,王宏就立马投入到教学一线,承担起毕业班的教学任务。王宏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左脚属二级残疾;长时间站立讲课,确实有些体力不支,“也有亲戚朋友劝我换份工作,但我从心底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从没想过放弃。”

  工作没几年,王宏就接到一个“棘手”的活儿。“那时候学校有个出了名儿的‘八大金刚班’,学生逃学逃课、顶撞老师,毫无纪律可言。班主任来来回回换了几轮,都不顶用,别的老师不敢接手,我就硬着头皮上了。”王宏回忆道:“学生不愿上学,我就一次次家访、一遍遍谈心;学生逃课,我就一路追,直到说服为止;学生学不好,我就给他们开小灶、单独辅导。一个学期下来,‘八大金刚班’竟成了顶呱呱的模范班。”

  别人常说王宏是“学校的操心人、家里的甩手掌柜”。就连妻子分娩这样重要的事情,他都因为工作太忙而无法抽身。王宏的妻子才仁永西说:“刚结婚的时候我也抱怨过,但他就是这么个人。不过我也是个老师,能理解他那种心情。后来就想明白了,家里的事,我多担待点呗。”王宏说:“有时候的确觉得亏欠家人,但每当我目送着一批又一批藏区学生走出草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时,就无怨无悔。”

  “教书育人就得多费心思花精力”

  真情源于大爱。在王宏看来,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是要有爱心。他说:“教书育人就得多费心思花精力。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有人格魅力。”

  1994年,学校还没有实行寄宿制。王宏班上有一个叫索昂尼照的学生,家境贫寒。因为家离学校很远,索昂尼照只能在学校里借一个小房间作为临时住所,平日里就随便弄点吃的凑合度日。王宏得知情况后,对他格外关照,给他送去各种生活用品,叮嘱他“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定要吃好”。王宏如父亲般的关爱,让索昂尼照感动不已……

  2005年,称多县把学校下属的6所村级小学四年级以上班级全部撤并到中心学校,实行寄宿制管理。“对学生来说,这是件大好事,但对老师来说,任务就更重了。”王宏说:“当时宿舍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但后勤人员又严重不足。我就带着男老师们每天夜里轮流值班,保证学生安全。”

  这一切,当地农牧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亲切地把王宏称作“通天河畔的护梦人”。2010年4月14日早上7点多,王宏吃完早饭,正准备往学校去。突然,一股明显的震动从脚下涌起。地震了!王宏心里第一个想到的是他的学生。王宏说:“我心里那个急啊,就恨这条腿不能走快点。可越急越走不好,在路上还摔了一跤。”赶到学校后,得知没有一个学生受难,王宏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让山里孩子改变贫困命运”

  以前的王宏拉得一手好风琴,但如今,他的双手被高原干冷的空气侵蚀得粗糙而僵硬。这双手捡过柴、烧过水,为学生们洗过衣服、洗过头发,也抱过孤苦的孩子、擦拭过他们脸上晶莹的泪水,但却很少再拉手风琴,“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没时间拉琴,更没理由离开。”

  28年来,王宏把希望的种子撒在了通天河畔。“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天起,我便怀揣着一个信念,那就是让山里孩子改变贫困命运。”王宏说:“90年代的时候,学校一个班只有6个学生,现在一个班有30到40人;以前我们这的失学率在30%左右,而如今入学率能达到99%。”

  长期紫外线照射下的黝黑肤色,两颊上的明显红晕,刀斧雕刻般的皱纹……王宏这一张具有典型高原特色的脸,也是青海2万多名乡村教师的脸。王宏说:“在高原藏区,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的老师。他们常年应对高寒缺氧,甚至是道路不通、用电困难的生存环境,但他们仍然坚守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大手牵起孩子们的小手,用自己的胸怀撑起孩子们的明天。”

  王宏的女儿才仁文毛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今年已经大三。王宏说:“我们已经和女儿商量好了,等她一毕业,就回藏区、回家乡工作,这里需要她。我们一家三口都是老师,扎根藏区,我特别自豪。”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19日 11:41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王壹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