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肉眼相粮技高一筹

——第12届全国技术能手、新疆乌鲁木齐北站国家粮食储备库业务科检验员宫凤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蒸一个馒头,她一眼能看出所用小麦是冬麦还是春麦;洗一块面筋,她立马分辨出小麦的品种,新冬17还是新冬18或者其他;拿一粒玉米,她掐一掐、咬一咬,就能判断出大致所含水分值是多少,是否适于收储……即使在业内,这些神技也让人叹为观止。

  她叫宫凤萍,今年38岁,从2000年工作至今,在新疆乌鲁木齐北站国家粮食储备库业务科先后担任粮食保管员与检验员。

  尝试房式仓保管玉米获成功

  出于市场和效益考虑,2007年,新疆乌鲁木齐北站国家粮食储备库粮食储藏,由原来租用的山洞储藏改为房式仓、高大平房仓储存。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相对恒温,易储藏,后者易受外界温湿度影响,储藏难度大。

  当年,首批4170吨玉米被运进了普通房式仓库,交给宫凤萍保管,她也成了单位第一个房式仓保管玉米的人。粮食储藏具有不可逆性,一旦变质,无法挽回。这么重要的任务之所以交给宫凤萍,领导看中的是她的责任心。

  从4170吨玉米交给她起,她便自觉地与仓库那堆4米高的散粮绑在了一起。二十几岁的她,每天踩着直梯,扛着铁锹爬到仓储玉米的顶端,不定点用铁锹翻动表层玉米、取样品。转眼,粮食仓储挑战最大的夏季到了,仓温持续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这让宫凤萍十分担心:温度高,玉米干热虽不会变质,但水分会大量蒸发,出售时卖不上好价钱呀。24小时为玉米通风,整晚呆在仓库轮流让通风机作业,隔几个小时还要记录一次风机功率、粮温、仓温、气温、气湿。日日夜夜废寝忘食的摸索实践,宫凤萍不仅成功将全仓玉米平均水分从14.7%保持到13.8%,达到了第二年玉米安全度夏的要求,还获得了在房式仓成功保管玉米的第一手数据,为今后的房式仓玉米保管总结出了宝贵经验。

  这一次成功,更让新疆乌鲁木齐北站国家粮食储备库跃身为行业老大,成为全疆最大的地方储备粮库,最高时房式仓储玉米达12万吨。

  练就敏锐的感官检验能力

  20095月,因工作需要,宫凤萍调离粮食保管员岗位,成为一名检验员,承担着单位粮油物理检验和品质检验工作。从最基本的取样,做小麦、玉米的容重、水分、杂质、不完善粒项目开始,让她记忆深刻的是,在挑选小麦不完善粒中的芽麦时,需要从50克约1250粒小麦中,用镊子一粒粒挑选出来。

  有一种芽麦,芽已突破胚部种皮,肉眼很容易识别;但包芽麦识别就没那么容易了,它的胚部没有破裂,表面看胚部只是有些隆起。就做这一项,她头一低就是1小时,眼睛看得疲劳时感觉所有麦粒都像是包芽,有时需要给每粒麦子动手术,剥开看芽或幼根是否与胚分离。

  为锻炼自己的眼力,她一次挑选完毕后,再次将各种麦粒混合在一起,重新挑选,反复几次,直至挑选结果相近为止。春秋两季的粮食普查工作,是每年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的粮食检验工作,需要对入库的小麦、玉米每一份样品进行认真、细致地检验,这关系到入库后粮食是否安全储藏和日后保粮工作的难度大小。

  力求准确的她采用多次对照复查的方法反复检验,将冬麦与春麦反复蒸出馒头对比,发现色泽较白,纵剖面气孔小而均匀,弹韧性好的是冬麦;色泽暗,纵剖面气孔大,弹性差一些的是春麦。在玉米的品评试验中,她发现自然干玉米气味正常,烘干玉米具有明显酸味,当她把两种玉米磨粉制作成窝头品尝时,发现烘干玉米制作出的窝头并没有之前闻到的酸味,其色泽、内部结构、滋味与自然干玉米没有明显差别。

  单位的同事都说宫凤萍是一个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人,正是这一点,让她无论做多少次试验都不觉得烦。通过一次次试验结果的对比,再联系粮食外观表征,她得出很多经验性的结论,感官检验能力日胜一日。

  因单位储存库房有限,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要,业务量不断增加,异地存粮现象较多。每年粮食入仓后,宫凤萍需要去异地检查粮食质量情况。当地条件有限,没有配套的检验仪器,她只需在粮堆中走一走,抓一抓,掂一掂,闻一闻,嚼一嚼就能快速判定粮食质量。

  “宫凤萍能够一路成长,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认真和负责,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执着’。”与宫凤萍共事十余年的新疆乌鲁木齐北站国家粮食储备库业务科党支部书记张英华说。

  对此,宫凤萍却说,她的成绩源于单位对一线技术工人的关心与支持,以及班组成员的团结协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宫凤萍参加第三届自治区粮食行业技能大赛荣获检验组第一名,2014年她又被人社部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29日 11:1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田雨棣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