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李磊、杨树朋:深埋悲伤 守卫和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李磊 资料照片

  杨树朋 资料照片

  李磊、杨树朋两位烈士已经牺牲一个月了,大家对他们的哀思仍在持续。日前,记者再次赶赴他们的生前部队——第20集团军某旅。在赶往目的地的路上,车上响起一首歌:“飞在风里的纸飞机,载满我对你的情和意,飞到那思念的另一边,诉说我心中的痴迷……”

  一、使命

  其实,未必就是李磊、杨树朋上战场。2015年8月,得知维和任务的消息后,入伍仅4年的李磊第一个报了名。“这次维和比较危险,你有没有心理准备?”连长董晓兵问。李磊态度坚决:“当兵就是为了打仗,能够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是我的光荣,我一定要去。”

  杨树朋已经服役15年,即将退伍转业,但他毅然选择上战场。“趁现在还有时间,跟着连队出国维和,也算是给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015年12月,经过层层筛选、高强度的集中训练后,李磊、杨树朋和其他700多名维和战士一起,向万里之外的南苏丹开进。

  其实,未必是李磊、杨树朋牺牲。7月10日,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激烈交火第三天。前一天,杨树朋白天连续12小时执行任务,夜里又担负连队岗哨。“连长,我是老炮手,经验比他们丰富,这次任务还是我来上!”已执勤一整天的李磊也主动请缨,在头顶子弹密集、附近炸弹乱飞的生死线上继续奋战了11个小时。

  生活没有假如,慷慨赴难是军人的天职。北京时间7月10日23时39分,105车突遭一枚炮弹袭击,车上7名战士不同程度受伤,李磊、杨树朋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英雄无悔,家属无怨。杨树朋妻子邹丽娜得知部队要来人看望时,特意嘱咐:“不用了,你们也很忙。我会照顾好家里人,请放心。”杨树朋父亲也强忍泪水说道:“只要国家需要,还要送孙子到部队当兵。”

  二、锐气

  战友们讲述着他们的英勇事迹,几度哽咽,几度落泪。战友们说,他们是“一贯的英雄”。

  李磊是90后。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欠下一笔债;家里还有年迈的爷爷奶奶、刚满两岁的妹妹……他自此担负起家里的重担,特别是入伍以来,津贴工资除了留购日常生活用品,全部寄回四川老家。李磊的骨子里充满担当,散发锐气。

  战友们对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随身携带的、沾满油渍的软皮本。仔细翻阅,第一页工整地记载着步战车的技术参数。从第二页开始,全都是李磊什么时间、修的哪辆车、什么故障等,再往后是他的心得体会。“一共有5本,是李磊从不离身的宝贝。”修理一连四级军士长何平说。

  “李磊总是主动要求学这学那。别人看到了困难,他却觉得机会来了。”让何平难以忘怀的是李磊的一个背影:“2014年3月,我带李磊参加步战车换季保养工作,遇到一个极复杂的拆解维修任务,李磊不吃饭不午休也要捣鼓。工作缸被拆得七零八落,他在零件中间,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拿起零件比对,一会儿又在本上记录什么。那时我就知道,李磊一定能成大器。”

  这就是李磊。他到连队后,用了1年多时间,就走完了别人要三五年才能走完的路,迅速成为技术骨干。在2014年一次练兵比武上,他超越他的技术师父何平和其他20余名战友,一举夺魁。2016年2月,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期间,埃塞俄比亚营的一辆步战车受损,两个星期都没修好。李磊去帮忙,仅一个下午就排除了故障,埃塞俄比亚官兵连连称赞:“China,Good!”

  “2013年11月,我从维和前线回来,李磊就一直打听维和情况。李磊问得很细致,都是关于工作的,对于出国挣多少钱、吃得怎样、是否危险等问题,他从来不问,这让我很敬佩。”修理一连四级军士长李建杰介绍,他后来在李磊的剪贴本上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战士冲锋,一张是维和部队,照片下方分别写着“我要像他们一样,奔向未来战场”“国际维和——我的梦想”。

  牺牲前最后一刻,李磊躺在战友怀里说了一句,“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

  三、执着

  战友们喊杨树朋“老杨”,说他踏实稳重、细致认真,15年矢志军营,从未改变。

  杨树朋一家3代出过8位军人,他的三爷爷杨西策是解放战争中的烈士。杨树朋从小就向往戎装。当年在参军入伍的火车上,杨树朋非常兴奋,满车厢介绍他三爷爷的故事,说他也要当兵了。

  “2001年12月新兵下连后,老杨选择学射击、当炮手。”据战友张永业介绍,摇炮是炮手的基本功,摇炮时需要手悬半空,还要一心三用,左右手协调控制,眼睛还要瞄准目标。炮塔空间狭小,四周都是铁疙瘩。“夏天像火炉,冬天似冰窖,可老杨只要一坐在那里,每次不练半小时都不挪窝。一天下来,吃饭时他连筷子都握不稳。”

  功夫不负有心人,老杨入伍第二年底就考取二级射手,第三年底考取一级射手,第四年底考取特级射手。杨树朋还连续10多年在各级组织的炮手比武中摘金夺银,年年被表彰为“神炮手”。

  老杨在技术钻研上从未停歇,因为他常说“咱当兵的,得时刻准备着”。2013年11月,在全旅组织的千人百项大比武中,要求用并列机枪在100米的距离上对直径10厘米的气球进行射击。气球个头不大,漂浮不定又无规律可循,难度不小。

  为此,杨树朋带着几个徒弟夜以继日地钻研实验。有人劝他“不少这点荣誉”,可老杨答复:“攻克一个难关,就相当于在未来的战场上消灭一个敌人。”最终,他仅用时24秒就命中五个气球,“神炮手”的荣誉再次毫无悬念地授予了他。

  “他有一个习惯,每次休假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手机充满电,把走时要带的东西打包好,确保连队一有电话,他能最快出发。”妻子邹丽娜说:“我爸爸、弟弟都是军人,我特别理解。”

  四、信念

  夕阳西斜,薄暮冥冥,踏着烈士曾经走过的路,不知不觉来到旅部主干道上,中间矗立着一座巨型雕塑——杨根思。

  两位烈士所在部队被称作“杨根思部队”,66年前,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老连长杨根思身负重伤,射尽了最后一颗子弹,遣走了仅剩的两位伤员,杨根思从容不迫地抱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杨根思被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级英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元帅深情题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英雄部队当英雄,前锋传人做前锋”的信念早已融入每个战士的血脉。7月10日那天,被震昏的战士宋晓辉清醒后第一时间重返战位,并且拒绝回国休养治疗;教导员鲁成军当时距离105车只有50米,他临危不惧,及时调整了防卫,迅速巩固了防线。

  杨根思有句名言:“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三不相信”始终激励后来人。连队指导员文海地谈及战友们思想状态时说:“两位烈士的牺牲令人痛惜,但我们选择深埋悲伤。凭着中国军人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无论有什么困难,无论敌人是谁,最终胜利的必将是我们。”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13日 05: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石光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