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李保国是践行“太行山道路”的优秀代表

——《听他们讲李保国的故事》系列访谈第四期

微信扫一扫 ×

  “李保国的科研团队几十年来‘啃’的都是条件最恶劣的山区”“李保国35年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钟爱的事业” ……近日,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接受新华网专访,他表示,李保国带领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执着追求迎难而上 李保国精神感人至深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无数人,引发全社会的强烈关注,您怎么看待李保国的事迹?

  王志刚:首先是精神可嘉。李保国35年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钟爱的事业。近十来年,他身体一直很不好,但他把身体、把生死放在次要的位置,马不停蹄为山区农民服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第二是他具有执着的科研精神,科研成果显著。治理山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李保国的科研团队几十年来“啃”的都是条件最恶劣的山区。面对干旱、少水、降雨量低、土层含量低的大山,李保国带领科研团队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题,针对不同山区的地理类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山区治理工作,开创了若干种治理山区的模式。

  第三是社会效益显著。李保国不仅把树栽活了,而且带动了整个产业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主持人:您是李保国教授的领导,还是他的同班同学,请您讲一讲李保国的成长经历。

  王志刚:我们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年考入大学的。在大学里,他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也很刻苦,表现出了非常执着的探究精神。我们是同班,在课下经常听到他和别人辩论。辩论什么呢?就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

  大学期间,他的成绩很优秀,因此才能毕业后留校当老师。这就开始了他几十年治理山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工作。从跟着其他老师搞科研,到自己逐渐成为科研主持人,再到挑大梁,他表现出了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了解到一个产业发展必须对接市场,而要想对接市场,必须产品过硬,必须有知名的品牌。因此,他把这些扶贫点、种植基地推向市场,用标准化的栽培技术来创立品牌,同时建立销售网络,构建产业链。

  李保国的成长过程可以通过他所帮扶企业的成长历程看出来。李保国从学生到专家再到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组织者、谋划者,他是复合型人才,不仅懂技术还懂经营管理。

  主持人:请您讲一两件发生在你们两个人身上的故事?

  王志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两人在一个课程组,当时有一项任务是收集河北桑葚的品种。后来,我们两人到沧州、衡水等地的很多村里去,那时候我就发现,他对桑葚品种的辨别能力很强,很多时候我都向他请教。

  刚毕业的时候,他在学生实习基地驻点,晒得很黑,肤色跟当地农民一样,不像大学里的老师。学生们去了以后,他指挥学生们该怎么干,学生们心想:“一个农民怎么指挥我们呢?”就不太听他的。后来学生们才知道他是老师。时间长了,学生们慢慢发现,这个老师虽然长得黑,但是有真本事。李保国靠他的知识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到生产实践中去 农大师生传承发扬优良校风

  主持人:王校长,河北农业大学前赴后继有一大批这样的教授扎根基层,走出了“太行山道路”,请问您对太行山精神的理解是什么?

  王志刚:1979年,河北省政府提出要开发治理太行山,当时我们的学校领导带领一批专家教授走进太行山,通过传授技术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水平,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此做法当时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太行山道路”的特点首先是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搞科研、搞教学要服务经济建设,这也是我们省属院校的定位;第二是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老师和学生都要走出课堂,在实践当中完善教学活动,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

  “太行山道路”走出了一批模范教师,被称为河北农大模范教师群体。从老一代到年轻一代,有上百人,他们以提升河北省农业生产水平、提升河北省农民的经济收入为目标和任务。全校也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所以每年我们学校都有大批的专家教授在一线。我们去基层会发现,河北凡是农业做得好的,都有河北农大教授的身影和足迹。

  “太行山精神”是中宣部给我们提炼的,那就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首先是艰苦奋斗,面向三农不是享受的,是很艰苦的;甘于奉献就是说我们服务的是农民群体,是不求回报的;求真务实就是必须在实践当中选题,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来进行科研,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来帮助老百姓致富;爱国为民是一种家国情怀。

  主持人:学习李保国精神,河北农大将会怎样去做?

  王志刚:李保国教授是“太行山道路”里面优秀教师的代表,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使“太行山道路”走得更加宽阔,走得更远、更长。我们要让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走向基层,在实践当中得到锻炼。

  我们现在的年轻教师学历都很高,基本都是博士,他们搞科研很好、写论文很好,实践经验却不是很丰富。因此,我们要鼓励年轻老师发扬传统,到基层、到生产实践中去增长才干。最近我们组织了“李保国技术服务队”,发动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到队伍当中来,让良好的校风得以传承。

  主持人:未来河北农大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模式,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王志刚:河北农业大学就是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所谓应用型,就是要有实践能力。在实践能力基础上,我们还培养学生的扩展能力,就是善于经营,让他们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既能把生产搞好,还要把企业经营好,这样就把学生从应用型人才转化成复合型人才。

  在老师的培养方面,我们鼓励老师和农业企业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寻找科研的课题,寻找发展的方向,促进农业企业的发展,提升老师服务“三农”的能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4日 11:20      来源:央视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