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因地制宜搞科研 闯出“科技扶贫”路

——《听他们讲李保国的故事》系列访谈第二期

微信扫一扫 ×

  李保国教授35年如一日,扎根山区倾情扶贫。“李保国又来了”曾是太行山上最动听的声音。当时,百姓热切盼望他到山区去,用科技力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在李保国的指导和帮助下,百万亩荒山变绿,1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他用35年的坚守,为改变贫困山区落后面貌闯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

  近期,新华网邀请到了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和河北日报邢台站原站长刘秀礼,听他们讲述李保国“科技扶贫”的故事。

  那段扎根岗底的岁月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当初是怎么去的岗底村?

  杨双牛:李老师是1996年来的岗底村。那年,遭遇连降暴雨,全村200多亩耕地全部被冲毁。有一天,李老师所在的科技救灾团到岗底村视察灾情。那是我第一次见李老师,他当时眼里含着泪花,在地上捡起一个烟盒,写下他的电话,跟我说,“等通往山后的路修好了,我可以帮你把苹果做起来。”

  20天以后,我给李老师打电话说路修通了,他连说了好几句“不可能”。过了几天,李老师来到岗底村,确认路真的修通了以后,他说,“这个点我帮定了”。后来,李老师就把行李搬到了岗底村。

  自此以后,李保国开始扎根岗底,用科技书写了“富岗苹果”从“小黑蛋子”到卖出百元一个天价的“富民神话”。

  主持人:他到岗底后做的第一件事,您还记得吗?

  杨双牛:他首先做的就是把每个山岭都修了排水道,保证小水不出田,大水不出山,暴雨没有灾。修好之后,到现在20多年了,都没发生过灾害。

  除此之外,李保国还对岗底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李保国下乡不是走过场,他不仅身在太行,更是全心投入、情洒太行。

  当时,为了摸清岗底村的果树情况,李老师每天都在山上转,我看他特别辛苦,劝他休息。李老师说,“早一天摸清情况我心里早一天有底。”后来,他看到果树不挂果,就开始教果农怎样把果树管理好。

  主持人:当时有多少人执行了李老师的管理技术?

  杨双牛:当时是村干部做工作,加上李老师的亲口保证,“双保险”下大多数人都执行了,剩下不执行的人数也就10%左右。个别不相信李老师果树管理技术的人,最后遭受了损失。

  富岗苹果的蜕变

  主持人:从当初的“小黑蛋子”到如今的远近闻名,在“富岗苹果”的蜕变过程中,发生过哪些精彩的故事?

  杨双牛:在岗底,李老师推广苹果套袋技术,这项技术当时在河北省没有先例。“苹果不见光还能长”“有损失谁负责”,面对百姓的不认可,李老师保证说有了损失他负责。他当时买了16万个纸袋,(手把手教农民套袋)。到了秋天,套袋的苹果又大又红,没套袋的还是卖不上价钱。这下,百姓服了。第二年果农自买苹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这里面有个关于套袋的故事,当时有个小名叫羊钢蛋的农民,脑子转得比较慢,把教他的女技术员都急哭了。后来,李老师亲自教他套袋。结果,钢蛋不仅把自己的果园管理得特别好,还当了师傅为别人服务。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研究的128道工序是怎么回事?

  杨双牛:128道工序是富岗苹果的秘诀,(为了让农民看懂),李老师用得都是大白话。从栽果树、管理果树,到套袋、修剪,再到苹果成熟,128道工序全都包括了,(什么时候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明明白白)。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除了在岗底村进行科技扶贫之外,他还去过哪些地方?

  杨双牛:在李老师推行的28项成果中,15项都是在岗底推广成功的,老百姓都说他是岗底的“科技财神”。李老师把这些成果在整个太行山推广,包括邢台县、沙河市、临城县,还有承德、秦皇岛这些地方都有他的科研点和扶贫点。

  “闯”出科技扶贫之路

  李保国在岗底的20多年时间里,有项技术一直困扰他,后来通过去国外考察,解决了这个问题。

  刘秀礼:原来苹果树的形状是疏散分层型的树形,树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挂果少了。如果把老树刨了再种新树的话,6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后来他去国外考察,(看到富士苹果发源地管理技术先进),便打电话给他爱人,让岗底村技术员杨双奎去学习。他知道杨双奎没有出过国,便托人帮杨双奎把手续办好,并送上飞机,李保国教授在机场接他。

  杨双奎回国以后,(在李教授的指导下),运用新技术对果园进行改造,改造以后比原来挂果提前了三年,这说明如果推广这个树形,可以让农民提前三年见收益。

  主持人:李保国教授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成功之路,您认为他能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杨双牛:我觉得李老师能成功是因为他内心愿意把自己学到的技术奉献给贫困山区的老百姓,这是最基本的。李老师从不说自己苦,他说习惯了和老百姓一起干活。

  他还有过硬的技术,并且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他帮扶过的地方,很多人都说他是“财神”。

  主持人:您认为李保国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现在的科技工作者学习?

  杨双牛:我觉得值得学习的是李老师不怕吃苦、敢于奉献的精神,学习他把精力放到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山区,给最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为社会作贡献。

  35年来,李保国用因地制宜搞科研的精神,树立“太行新愚公”经典形象,为“科技扶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2日 10:28      来源:央视网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