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李恒年:培养超过自己的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测控技术部,李恒年有一个响亮的称号——李Sir。

  这个中西合璧的称号是李恒年所在的科研团队自发叫响的。在这个29人的科研团队里,硕士和博士占到四分之三,很多是30多岁的年轻人。

  这群年轻的科研人才是李恒年最珍视的财富,他甚至觉得,组建这支团队是自己“工作以来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测控技术部的同事说,李恒年像开“猎头公司”的,经常四处访贤问能,看到有本事的年轻人,就像遇到了宝贝。

  在他的学生孙守明看来,李恒年用人非常挑,也非常准,“颇有几分伯乐的意思”。他看中一个人,首先要到网上检索这人写过的文章,摸透他的研究功底。遇到没有毕业的学生,他还会主动和老师接触,一来了解情况,二来提前下手,邀请学生毕业后到自己的团队工作。

  李恒年不光会挑人,带起团队来也眼光独到。“他能发现每一个人的特长。”青年科技专家张智斌介绍说,人才招入麾下之后,李恒年会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帮助确定研究方向,制订发展路线图,并解决各种实际困难。

  由于做到了人尽其才,这些年轻人工作起来心情舒畅,干劲十足。用一位博士的话来说,“幸福指数非常高”。几年来,在李恒年的引导下,一批年轻科技人员逐步成长为各领域骨干。

  同事们都知道,李恒年非常注重团队文化。“每隔一两周,李Sir就会组织大家骑行,来回100多公里。有新成员加入或者任务结束时,他还会喊我们去爬山。”张智斌说。在一张团队合照里,李恒年戴着骑行头盔和墨镜,神气地跨在一辆山地车上,火红的运动衣十分抢眼。

  在他的建议下,办公楼一层甚至开辟出一间咖啡屋。工作间隙,大家经常能看到他端着一杯苦咖啡在这里和年轻人交流。

  “一点也不像苦行僧、老学究式的人物。”一位领导这样评价李恒年。2011年来到测控技术部的工程师侯重远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觉得李恒年阳光时尚、热爱生活,“展示出新一代航天测控专家的形象”。

  侯重远还注意到,李恒年组织的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凝聚团队,而且有助于激发大家的灵感。比如,一个在爬山中途休息时碰撞出来的点子,帮助团队赢得了国际深空探测轨道优化竞赛的第四名。

  咖啡屋里的桌签上写着一句话:卫星定位的创意产生于美国应用物理实验室的咖啡茶歇。“说不定哪天这里也能产生惊人的想法。”侯重远笑着说。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侯重远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来形容李恒年。在他的印象里,李Sir虽然看起来严肃,但从来没有摆过专家的架子,也不会轻易否定年轻人的想法。相反,大家遇到难题都愿意去找他,因为在他那里不仅能得到鼓励,还会收获一份长长的书单,“读完往往能让人眼前一亮”。

  “他希望大家对航天测控领域保持一种前瞻性的思考。”侯重远说,李恒年非常鼓励年轻人参加国内外的空间轨道设计大赛,而这些竞赛的题目内容大多是10~15年后才会实施的航天任务。

  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上,待人真诚是这些年轻人对李恒年的共同印象。“他就是想帮助你成长。”张智斌说。

  侯重远与妻子两地分居,妻子觉得他工作太忙顾不上自己,休假时两人闹了矛盾。当时,航天题材大片《地心引力》正上映,李恒年送他们两张IMAX电影票,看完后侯重远的妻子理解了他的工作。“李Sir这种化解矛盾的方法充满了生活智慧。”侯重远腼腆地说。后来,李恒年还积极协调,把侯重远的妻子调到西安。

  李恒年总是把奖励和荣誉留给年轻人,也乐于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还会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在测控技术部,一个包含20多万代码的轨道控制算法库让刚到团队工作的新成员印象深刻。这是李恒年耗时数年的得意之作,积累了几代航天测控人的宝贵经验,能够让后来者高效构建所需要的卫星控制计算软件,“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快的速度成长”。 李恒年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在他的学术著作中,有一本书叫《卫星机动轨道确定》。针对卫星机动轨道确定的问题,他用了15年提出了四代半的解决方案,每一代方案都是对上一代的否定和超越。

  不久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领导问他:“第五代方案出来没有?”他说:“快了,我们团队中的年轻人已经接过研究的接力棒,算法结果还有提高的空间。”

  在研究过李恒年的工作经历后,团队中的工程师钱山博士曾把他成功的原因归纳为“敢于否定权威,勇于否定自己”。现在,他又加上了一条:鼓励别人否定自己。“换句话说,他的目标就是培养超过自己的人。”这位博士总结道。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2日 08: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