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我是柳源人 请让我为乡亲们服务”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高砂镇柳源村党支部书记 陈扬钿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大家好!我叫陈扬钿,来自著名的中国小吃之乡——福建沙县。2010年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任村支部书记助理。2012年当选为沙县高砂镇柳源村党支部书记,今年6月在新一轮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连选连任。当村官这几年,我感觉自己是无比幸运的,因为有各级领导的关心关爱,有村两委干部的同心协力,有乡亲百姓的支持信赖。在村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路风雨走来,恰恰是我青春岁月里最大的骄傲和收获。

  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当村官的一些经历,归结起来,就是三个“一”:

  第一个“一”,我是一名带着“翻译”上岗的村官。

  回想当初报考大学生村官,我将沙县作为自己第一志愿的这一选择,被父母及很多朋友、同学质疑,他们不理解我为何会选择远离自己家乡的沙县。这一质疑在我刚报到的时候就得到了验证。柳源是一个有着千余人口的村落,村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在外经营沙县小吃,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和儿童讲的大多是方言。刚到村里,我感觉自己是村里的“局外人”,语言不通,交流不畅,工作怎么开展?为了熟悉环境,在走访村民时,我就请当地的村干部当翻译。村民见了很稀奇,他们都称我为“带着翻译的村官”。为了克服语言障碍,我在和村民打交道和空闲的时候,有意地向他们学习当地方言。两三个月后,我不仅听得懂,还能说上一些。沟通没有问题,很快就让跟着我的“翻译官”下岗了。

  除了语言障碍,要在村里正常工作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村里不通班车,我就和村民一样用摩托车进进出出;宿舍没电视没电脑,我夜里就抱着手机,上网了解农村资讯,找致富办法;村部没设食堂,自己又没多少时间煮饭,我就多备些面条,上顿面,下顿面,一吃可以连续吃好几天;不熟悉村民家的情况,我就坚持每天茶余饭后走上几户人家,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村里各家各户的家长里短。

  正如村里的一位前辈告诉我的,当村干部的基本功就是要走得、说得、累得、饿得、受得。我们外来的大学生村官更要摆正位置、找准坐标、迅速融入到村民中去,交好朋友,让他们接纳自己,这样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第二个“一”,指的是我印制的“一张名片”。

  在村里,很多村民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用手机存储联系人。村民有急事找不着人怎么办呢?我就想了个土办法,给自己印了一张名片。说是“名片”,更贴切的应该说是联系卡,卡片上除了我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外,在背面,我特意用黑体大字印上“我是柳源人,请让我为乡亲们服务”这样一句话。我要让村里人感觉到:我不是外人,我到村里是真心实意想为村民干点事的。

  还别说,这联系卡片挺好用,村民有什么事都愿意来找我。村民彭孝照是一名退伍军人,由于各种原因,原本该从2011年就开始领取的退伍军人生活补贴一直没拿到手,他找到我后,我立即帮忙联系县民政局、镇政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老彭的补贴有了着落。

  村里离镇比较远,很多村民知道我经常去镇里办事,也通过联系卡找到了我,想叫我捎带办点事。我就组织村两委班子开了个会,制定了一项“村民事务代理”制度,规定每天村两委至少要有一名村干部待在村里,收集村民需要出村办的事情,为他们出村代办,方便群众。

  与村民们打交道多了,很多村民愿意对我倾诉村里的发展愿望和要求,我都认真记在“民情日记”里。到第二年开春,我与村两委班子根据柳源村的地形和产业布局,共同制定了《柳源村规划目标图》,带领大家一同朝着目标使劲。这三年来,我们村里用上安全饮用水,完成了386亩农田改造、道路水泥硬化、村级卫生所修缮和河堤、护岸修复等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我们通过以户带户,以党员带领群众的方式,大力发展和鼓励村民外出经营沙县小吃,村里转移劳动力人口357人。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村里的工作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配合,村里三年来未发生上访及各类刑事案件。

  第三个“一”,是我在村里开展的一场林改。

  柳源村海拔650米,有万亩山林。但在别人看来,却是“烫手山芋”。为什么这么说呢?2005年林改时,村里将村集体经营的山场,按当时人口均分到小组,林地承包权落实到户,经营期限50年。由于林业生产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村民对林业没信心。2005年至2010年几年间,分到小组的林木70%被转让。转让金被分光用光。没有预留造林基金,造成采伐地抛荒。有的山地虽然有造林,但因技术和管护不到位,林分质量很差。当年林改按2005年末人口为基准进行分红,增不补少不减。随着人口变动,分配收益差距越来越大,村民为此没少闹矛盾。

  怎么解决这块“烫手山芋”,刚开始我心里也没底。但我相信:无论什么困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于是,我约上其他村干部,上山实地勘察了解各个地块的林种、树种、面积、蓄积量等情况。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在山上,路途远的,中午就在山上吃,傍晚才回村里。半个月时间,万亩林场走了个透。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又组织村两委干部围绕林改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摸底、走访、联系,建立了柳源村林业资源档案,并起草制订了《沙县高砂镇柳源村股份合作林场章程》,确定了林改的初步方案,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2012年10月,柳源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经营模式,制定章程,成立村级股份制林场,采取入股的方式将村集体林地林木、村民小组已采伐后的林地,集中由林场经营管理。《章程》明确规定林场的年度纯收入70%用于每位股东(村民)分红,30%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成立合作林场后,林地、林木有人管,管得好,不抛荒,村民可以安心在外面经营沙县小吃;村民每年都有分红,村财集体收入4.5万元,实现了村财零的突破;全村2755亩生态公益林实行专人专门专业管理。林场成立至今,没有发生过一次森林大火或偷砍树木的情况,生态林的管理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村里的这一场林改,也谈不上是真正的创新。要说创新,只是在村民需求、村集体利益发展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排列组合,最大化地实现了几方的共赢。

  以上是我与大家分享的一些经历。再次感谢组织对我工作的肯定和给予我的荣誉。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的经典名句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相信,当村官的这段奋斗的青春,将是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09日 17:4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刘昱焓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