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片丹心为人梯

——重庆组工干部先进事迹掠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编者按

  为大力弘扬人梯精神和“安专迷”精神,打造模范部门、过硬队伍,去年以来,重庆市委组织部积极发掘和广泛宣传了一批身边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切实以身边典型教育、激励身边干部,在全市组织系统凝聚了正能量、提振了精气神,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树立了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的正形象,形成了关心、理解、支持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好氛围。

  2011年11月,重庆丰都县社坛镇干部陈鲸宇接到一纸调令——到县委组织部报到。

  当时,对这个年仅27岁的基层干部而言,“组工干部”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支队伍掌握着干部选拔任用“大权”,是各级干部的“伯乐”。

  这支队伍统揽各级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是各级党员的“娘家人”。

  这支队伍手握干部考核测评“指挥棒”,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监督员”。

  …………

  “对我来说,能成为一名组工干部,既是荣誉,更是挑战。”陈鲸宇说。

  在随后三年里,每天加班加点连轴转成为他的常态,每次重大任务冲锋陷阵成为他的义务,他真心体会到了组工干部的酸甜苦辣,也逐渐认识到了组织工作的重要意义。

  培养和选拔任用干部,是他们的神圣使命;公道正派,是他们的基本底线;为保障优秀干部上升之梯的畅通,他们以信念为盾,让利诱、说情无门;他们以自身作梯,将一批批优秀干部向上“托举”……因此,他们被誉为各级干部的“护梯人”——

  先于陈鲸宇7年,陈安国就已经到万州区委组织部报了到。

  2007年,万州区委组织部开展中层干部竞聘,陈安国参加了干部三科副科长竞聘。

  参加竞岗演讲时,陈安国庄严承诺:“我将公正的对待每一名干部,做到一把尺子量准,一碗水端平。”

  竞聘成功后,他没有食言。

  一次,一位亲戚突然找到陈安国。

  “兄弟,能不能把我调到城区附近的乡镇?”亲戚满脸堆笑,因为在偏远乡镇工作,她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

  闻言,陈安国脸上收住笑容,严肃地说:“全区有不少干部都和配偶两地分居,优先解决了你的问题,就是对其他干部不公。”

  直到今天,他的那位亲戚仍在乡镇工作。

  从事干部工作以后,陈安国不止一次面对亲朋熟人的请托;现在,已经成为考核科科长的他,也常有熟人登门请他“办事”。

  对这些“非分之请”,他只有一个回答:“违反党纪国法和组织工作纪律的事,我绝对不能干!”

  这样的回答,被同事们戏称为“冷处理”。

  在陈安国“冷处理”的同时,黔江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冯雪勇则忙着“热处理”。

  2013年换届期间,当地有一名干部在推荐考察期间被实名举报。

  这名干部的亲戚,冯雪勇以前的老领导,找到他,希望能“放一马”。

  当时,不少干部都认为,“冯部长这次怕是推不脱了。”

  却不想,区委组织部很快回应——经调查核实,举报属实,取消任用。

  “组织部硬是公道正派!”此事引起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的热议。

  人们并不知道,在处理决定宣布的同时,冯雪勇就开始进行“热处理”——第一时间找到被举报干部,明确指出他的错误,指明改正错误的道路;同时又主动登门,积极向老领导汇报解释,说明事情原委。

  “热处理”做到了位,当事各方心结打开。

  “习总书记教导我们说,干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做到既有人情味又按原则办——组织工作也应如此,这样既可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又能争取当事各方对组织工作的支持。”冯雪勇说。

  “冷”“热”交替呵护下,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底线固若磐石。

  作为管干部、管人才、管党员的干部,他们参与了全市党建工作重大政策的制定、施行和监督。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任劳任怨、敢闯敢拼是他们的群体特征。因此,他们成了一支敢打硬仗、冲锋在前的“突击队”——

  2014年3月的一天,梁平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学仁来上班时,天还没亮。

  一个小时后,同事们才陆续到来,会议室热闹起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就设在组织部会议室——作为活动办常务副主任,陈学仁从此把“家”安在了活动办。

  白天,他既要全面协调活动办的日常事务,又要推动组织部的日常工作。

  晚上,他还要加班批阅文件,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他的日平均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每天工作得太晚,他干脆就睡在了办公室。

  梁平向西200多公里,江津区委组织部干部江惠梅也在办公室安了“家”。

  作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员,她负责“执掌”全区干部档案。

  2004年,江津区划调整,上千名干部的档案急需收集整理——那些日子,江惠梅基本上天天吃住在办公室。

  此时,江惠梅突然接到噩耗:父亲因病入院、生命垂危。

  接到消息,江惠梅陷入了痛苦抉择——

  继续工作?父亲随时可能去世。

  去陪父亲?组织交办的任务就会陷入停顿。

  几经权衡,江惠梅作出了选择——向领导同事隐瞒父亲住院的消息,继续工作。

  档案整理工作顺利完成后,她才赶到父亲床前。

  “爸,对不起。”看到父亲,女儿泪如泉涌。

  “没事——工作要紧,我明白!”父亲笑了。

  而对渝北区龙山街道组织委员黄海平来说,却再也没有机会为他“失陪”的家人道歉了。

  2013年8月,黄海平就任龙山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从此开始天天“亡命”工作——“他每天提前上班,中午只休息十来分钟用来吃午饭,晚上经常加班加点。”他的同事们回忆。

  一年下来,街道党组织工作风生水起,黄海平却因为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

  很早以前,黄海平就答应陪儿子看一场电影。

  而这个承诺,成了他永远不能兑现的遗憾。

  他们是管干部、管人才的干部,也是服务党员干部和人才的干部。党员、干部、人才的急和难,他们都尽心尽力解决;他们用汗水、行动和笑容,赢来了党员、干部、人才“娘家人”的称号——

  两年前,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跑到北碚区委组织部“鸣冤”,干部科科长曾继宏接待了他。

  一问,老人姓刘,以前在澄江镇一个村当过村干部。可是,他的“工龄”被村里少算了三年,拿到的离任村干部补贴也就少了。

  “老人家莫急,我帮你查查,一个月内给你答复。”曾继宏掏钱把老人送回了家。

  随后一个月里,他查遍镇村两级上报的离任村干部资料——在老人提供的任职时间里,资料显示为“职务空缺”。

  曾继宏立即感到此事有问题。于是,他三赴澄江走访核实——原来,那位老人任职期间,和村支两委其他成员闹矛盾,群众基础也不怎么好。结果,村里上报干部信息时给他少算了三年。

  真相大白,曾继宏亲自补算金额,送到老人家里。

  拿到钱,老人拉着曾继宏一个劲念叨:“组工干部真是我的‘娘家人’!”

  对全市党员、干部、人才来说,各级组工干部都是“娘家人”——

  在秀山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俊也是一位贴心的“娘家人”,党员干部心里有想法,都喜欢找他倾诉,杨俊也经常主动找党员干部谈心谈话,了解思想、解决难题,帮数以百计的党员干部解开了“心结”。

  在市国资委,党群工作处调研员李光琪也是一位称职的“娘家人”。长期从事企业党务培训的他,不仅经常帮助国企党组织书记释疑解惑,有时甚至亲自操刀为企业写材料,“有事就找老李,没得错!”一位国企老总说。

  面对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挑战,他们勇敢开拓、矢志创新,成为不断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的时代先锋。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拓荒者”——

  2014年冬天,云阳县巴阳镇双峰村。

  盯着满圈“喜羊羊”,养羊大户陈进英双眼眯缝成月牙儿。

  “去年,我挣了20万元。今年,我要争取挣30万元!”她说。

  近两年,双峰村发展了山羊、金银花、反季节蔬菜三大效益农业项目,让数以百计的乡亲增收致富。

  经济风生水起,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不可没。

  “针对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难,我们采取了‘抓书记、强头雁;抓班子、强队伍;抓教育、强培训;抓制度、强考核;抓民生、强基础;抓产业、强经济’为内容的‘六抓六强’措施。”镇党委书记伍丽君说。

  此项创新“灵感”何来?

  “我们有一个创新‘专家’。”伍丽君说。

  “专家”名叫张毅,是镇党委组织委员。

  做基层党建工作,张毅有两件“法宝”——一个大笔记本,用来记录村(社区)党组织一手资料;一双运动鞋,用来走山路进村入户。

  在巴阳工作三年,她的本子记满了一个又一个,鞋也磨破了近十双。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张毅有针对性创新了“四个一”工作制度、“五心”制度、“六抓六强”制度等一连串对策。

  张毅有句口头禅:“时代发展快,不会创新就会被淘汰。”

  这句话,不少组工干部也常说。

  前些年,巴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余炳友参加了一场全国人才工作培训。

  培训中,他考察学习了上海的“人才金港”模式。

  “如将此模式引入巴南,定将极大推动我区人才工作,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余炳友当即灵机一动。

  回到重庆,余炳友立即开始东奔西走。

  很快,采取市场化运营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中国西部人才金港(重庆)”在巴南开始运转。

图为重庆永川区委组织部郑庆明正在接访群众。

图为重庆江北区委组织部考核科科长钟遥正在检索相关资料。

图为重庆北碚区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曾继宏正在查阅干部档案(右一)。

图为重庆丰都县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陈鲸宇(中)正在与同事交流业务工作。

图为重庆奉节县平安乡组织委员孙勇(左二)正在走村入户开展调研。

  基层心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看了这些优秀组工干部的报道,很受感动。这里面既有年近退休的“老黄牛”,又有80后城市独生女;既有扎根基层的好委员,又有公安民警的“娘家人”;既有埋头档案的“女愚公”,又有文采飞扬的“追梦人”,他们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作为组织战线的一名新兵,我一定以他们为标杆,安心事业、专注工作、迷恋奉献。

  (重庆渝北区宝圣湖街道组织委员 唐龙)

  以前觉得组工干部是“管官的官”,总感觉他们的工作很神秘很高端。看了这些优秀组工干部的报道才发现,原来组工干部离我们这么近,像帮残疾人开小卖部、解决小区人行道乱停车、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这些琐事,他们也要干,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好作风、好干部,什么是低调务实、可亲可敬。

  (重庆涪陵区龙潭镇大学生村官 吴志强)

  以前对他们不了解,看了报道,感觉这些组工干部真是蛮拼的,他们不能照顾家、不给老领导面子、不关照亲戚朋友,但为老百姓办事却很耿直,我们最欢迎这样的好干部。

  (重庆合川区涞滩镇群众 张先玖)

  从2005年至今,我已连续10年联系报道党的组织工作,经常会接触到组工干部。我感到组工干部这个群体比较特殊,他们很正派、很严谨、很低调、很务实,长期加班加点、熬更守夜却毫无怨言,他们是公务员队伍的楷模和榜样,更是党的忠诚卫士和坚强脊梁。对他们,我充满了敬仰,我要为他们点赞!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30日 13:07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