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论文写在草原上 成果留在牧民家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推广办公室主任郝巴雅斯胡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出生成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郝巴雅斯胡良,是一个蒙古族汉子。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农学学士、推广研究员,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拥有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自治区“草原英才”等荣誉。是我国生产一线农牧科学研究领域荒漠化草原生态保护与利用以及高效生态养羊技术研究专家人才、带头人。他还是内蒙古首家跨国院士工作站——“蒙古高原绒山羊高效生态养殖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

  参加工作以来,郝巴雅斯胡良先后任兽医站副站长、站长,农牧业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务。2013年1月任鄂托克前旗现代农牧业新技术推广办公室主任。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挤时间带领团队奋战在农牧业生产一线,不断在生产实践中探索与研究。他带领团队完成自选和立项研究课题25项,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荣获中国第七届“发明创业奖”,获省部级丰收奖和科技进步奖8项;取得国家商标5项,制定地方农业类生产标准9项。

  深入农牧户搞科研

  28年来,郝巴雅斯胡良一直坚持农牧业生产创新工作,常常居无定所,昼夜兼程。专家教授深为他的求知和敬业精神所感动,毫无保留地为他讲经验、授资料、传技术。每当提起这些,郝巴雅斯胡良感激之情总是溢于言表:“没有专家教授的热诚帮助,没有团队和同事的无私奉献,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刚开始没有研究场所,这并没有难倒他,农牧户就是“试验场所”,草原就是最大的“试验基地”,农牧民的牲畜就是“试验动物”,农牧民就是“实验员”,走在哪里就住在哪里、吃在哪里、干在哪里。别人的节假日,正是他深入农牧户搞科研的好时间。别人休闲度假,他一头扎进实验基地。农牧民丰收后脸上绽放的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慰藉。在他的日历上,只讲农时、不讲工时,只有节气、没有节日。

  执着创新无止休

  荒漠化草原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十年九旱。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郝巴雅斯胡良一直在思索,如何解决农牧业有限的资源与农牧民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既能保护生态,要青山碧水绿草原,又提高农牧业效益,增加农牧民的收入。

  1987年8月,一次偶然,郝巴雅斯胡良发现绒山羊暖季也能长绒。他萌发了一个新念头:研究绒山羊长绒规律。他组团建队,扎身牧区,和团队成员经常待在暗黑的试验羊棚观察、采血,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环境闷热、蚊虫叮咬、气味难闻,熏得眼睛流泪、头晕恶心,但依然坚持试验,没有电就点蜡烛熬夜处理数据,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反反复复,不分春夏秋冬,无论寒来暑往。

  2007年,郝巴雅斯胡良主持研究的绒山羊增绒技术终获成功。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在暖季通过光控技术,促进羊绒生长,使暖季羊绒生长如同冷季。通过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平均每只羊增绒率达到50%-70%,草场压力减轻约50%以上,年平均每只羊因科技纯增收益141.85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这项技术已示范推广至蒙古国以及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区。

  以前,每只基础母羊一年一胎一羔,现在,一只基础母羊一年两胎、一胎双羔。这就是郝巴雅斯胡良带领团队历时15年研究的肉羊三元杂交生产模式。该模式在实现减轻生态压力约60%的基础上,提高净产出200%,年平均每只基础母羊因科技纯增收益902.5元。

  为农牧民减压是他从小就树立的信念。他和同事研发的自动饲喂机、自动饮水器、自动控制的畜棚等多项自动控制装置,使饲料加工、配方搅拌、投料等全程智能化、机械化,填补了牧区畜牧业生产管理的空白,获得了5项专利技术。

  为了寻找快速治理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三化”草场的新途径,他带领团队经过10多年的反复试验,探索出了“三化”草原快速恢复治理模式。采用短期禁牧、多种牧草加密免耕混播、补水等措施,快速恢复植被。项目区地上植物种类由原先的7-8种增加到24-26种,提高载畜量近十倍。

  经过8年多的探索与研究,一项利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3S”技术管理草原的模式,在郝巴雅斯胡良的主持下面世。这项技术使草原管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高效管理的轨道,为适时监测草原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提供支撑。

  引进改造全日光节能温室,使喜温性蔬菜生产安全越冬,是他带领团队在草原牧区生产的又一项大的突破。这项技术有效解决了北方冬季牧区蔬菜安全生产问题、燃煤采暖污染环境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益和科技贡献率。

  此外,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先后探索出了大行距高低套间作高产栽培技术、全营养蔬菜种植技术。鄂托克前旗也因此荣获“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旗”和“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创新示范旗”两项殊荣。推行的按方种植、配方饲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种、养模式。

  农技服务零距离

  “我们的论文要写在草原上,成果要留在农家里。”多年来,他引领科技人员一直奋战在农牧业生产一线,形成了“选题来源于生产,科研进行于生产,成果回归于生产”的创新模式。

  他的产业创业人才团队由国家、区、市、旗四级本行业的25名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作为带头人,他始终把农牧业生产技术创新作为研发的目标,农牧民生产中需要什么,他们就研究什么。他和同事们在田间地头打造的科技推广示范园和科研基地先后被命名为“鄂尔多斯市科学发展典型现场教学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接待国内外、区内外考察的专家、学者、媒体480多次,现场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多人次。

  这种把团队组建在一线、把基地建设在一线、把课题选在一线、把成果留在一线的科研创新机制,有效解决了科研生产“两张皮”,打破了传统的科研成果堆积如山,农村牧区生产一线问题堆积如山的局面,切实打通了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近30年来,郝巴雅斯胡良与团队成员在农牧业生产一线并肩作战,努力拼搏,倾情付出,开辟了荒漠草原现代农牧业创新之路,草原生态得到持续改善,农牧民实现持续增收,农牧业转入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10日 19: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