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位老共产党人的忠诚

——记辽宁省委原常务书记李荒
刘汉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他从战火中走来,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为东北解放区15位正式代表之一,出席过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者,是“文革”的受害者,是思想解放的支持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见证了共和国的发展历程和党的不平凡历史。

  他是一位正省级领导同志,心中有党,为党尽忠;心中有民,为民竭力。他心中有责,敢于担当;心中有戒,为官清廉。

  当年,他主动从辽宁省委领导岗位“裸退”,在省直机关引起反响;他反对“夫人参政”的观点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他关于党内应互称“同志”的文章引起社会共鸣;他为官清正廉洁受到公认,严格要求身边工作人员和家人,一个儿子当汽车修理工直到退休,一个儿子下岗自谋生路。

  他叫李荒,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原书记处书记、辽宁省政协主席、中央党校副校长、辽宁省委常务书记。

  2014年12月4日,李荒走完了99年的人生之路和80年的革命生涯。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表示深切哀悼,并向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2015年的初春时分,在李荒曾经工作的沈阳、大连等地走访,强烈地感受到人们对一位“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敬重和怀念。

  信仰坚定 忠诚不渝

  “忠于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要。我决心为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到底。”

  1990年4月20日,写下这段话时,李荒已经74岁。

  1916年5月22日,李荒出生于辽宁营口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从参加轰轰烈烈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李荒离党越来越近。1936年5月,李荒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9月,李荒辗转到达八路军总部。这是李荒人生的重大转折,他的革命觉悟迅速提高。1945年,李荒担任《东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后担任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荒满腔热情地投入建设的大潮,先后担任辽宁省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但是,1966年开始的“文革”,一下子把李荒抛向人生的波谷,成为辽宁最早被打倒的省委领导之一。在辽宁盘锦五七干校农场的5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养猪、锻炼身体、读《资本论》。

  早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辽宁抚顺煤矿,就注意到这位40岁出头的省委副书记。问叫什么名字,李荒如实作答,主席哈哈一笑:“李荒不荒唐啊!”

  主席一句戏言,却成了李荒一生的追求——做个“不荒唐”的人。

  如何做“不荒唐”的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信、真用。读《资本论》等马列经典原著,是李荒每天的必修课。被斗、挨打、关“牛棚”,改变不了他对真理的追求、对理想的向往、对信念的坚定。

  “文革”结束后,尽管工作岗位变换频繁,但李荒坚决服从组织,说走就走,干就干好。回到省里的李荒,成为辽宁省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要领导干部,被称为“在关键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人。

  1983年4月,李荒响应中央关于干部年轻化的精神,主动要求“裸退”,彻底退出领导岗位,成为全国第一位从正省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

  竹老不改节,松老一根针。离休不退伍的李荒,躬行党员义务,笔耕不辍,发表文章80多篇、15万多字,为党的事业建言献策。即使坐在轮椅里、躺在病床上,他仍然呼吁并组织了对东北抗联史的发掘、抢救工作,《东北沦陷十四年史》《东北抗联史》等一批成果相继出版,成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教材。

  立场坚定 敢于担当

  “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坚决反对各种违反党纪的言行。必须自觉维护党的领导权威。绝不参加和坚决反对任何派别活动”。

  这是李荒1977年4月写下的一段文字。

  “他是明白人”,这是老同志们对李荒的公认。

  从严治党,是李荒讲得最多的话题。他说,我们党内决不允许有高人一头、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不受党的约束的“特殊党员”。

  许多老干部都记得这一幕——

  1983年4月17日,沈阳中华剧场。面对全省县处以上干部,李荒从刚刚上演的电影《家务清官》和《人到中年》中领导干部夫人插手党政事务的情节说起,指出“夫人参政”是不正常现象,要求所有干部管好自己的家属。话音未落,全场掌声不息,是赞同,是响应,是敬佩。

  中央领导同志看到李荒谈“夫人参政”问题的材料后,即嘱有关方面在内部刊物发表,并以加按语的形式,对党内各种不正之风提出批评。

  辽宁曾是“四人帮”直接指挥、控制的重灾区,帮派势力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清查工作进展艰难,受到中央关注。

  1979年9月,省委决定成立“平反‘文革’中冤假错案和清理‘文革’中追随林彪、‘四人帮’迫害干部篡党夺权案件”(简称“两案”)工作审理领导小组,李荒担任组长。

  李荒确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澄清刘少奇同志50年前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一段历史。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附件中,列具了辽宁省提供的材料。辽宁省不少老同志评价说,李荒是“临危受命挑重担,拨乱反正立大功”。

  审理“两案”工作十分敏感、极其复杂,工作量大。李荒强调最多的是“实事求是”,要求严格执行中央政策,不能用“四人帮”整人的那一套办案,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17万起案件,4年清理,至今没有一起上访。

  以民为天 平民本色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

  这是1986年3月,李荒写下的一段话。

  李荒长年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是轻车简从、从来不讲条件。他常常同群众一起唠嗑、一起劳动,一同喝高粱米粥、啃大饼子,在路边“大篷子”泡澡、在大客栈睡火炕。在李荒看来,卧听萧萧竹,常闻疾苦声,离群众近,心里踏实。

  曾担任李荒秘书的陈巨昌讲到一段往事。一次,听说新金县夹河庙公社有养猪的好经验,李荒带着秘书赶去调研,到猪圈去看、问、摸,了解“长白猪”“内江猪”和“新金猪”的生长特点。得知当地有一种叫曲麻菜的野菜,猪吃得欢,睡得香,长得快,当过五年“猪倌”的李荒觉得这是解决饲料不足的好办法,建议大面积推广。夜深人静了,李荒和秘书、司机干脆就住在荒郊野地里的养猪场,在熟悉的猪圈气味中安然入睡。

  从青年学生中成长起来的李荒,与知识分子也有着天然的感情。

  著名材料学家师昌绪院士、著名历史学家周传儒、著名数学力学家钱令希院士、著名漫画家华君武,都与李荒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荒与马加、李默然、洛汀、张望等文艺工作者也是肝胆相照的朋友,经常一起探讨创作问题,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1984年的一天,李荒读到报告文学《胡杨泪》,引发了他对人才问题的思考。他给时任中组部领导同志写信,推荐这篇文章并建议解决类似问题。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讨论。

  知识分子,成为李荒一生的牵挂。

  严于律己 清正廉洁

  “中央号召全党同志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我们党大多数同志响应了,也有少数同志背道而驰。这个问题值得共产党员想一想”。

  这是李荒1991年7月写下的一段话。

  李荒下基层调研,从不搞迎来送往、铺张浪费,吃饭从不超过四菜一汤,都是自己交餐费。一次,李荒到庄河县调研,就餐时上来四道菜,虽没有肉鱼,但李荒只吃了跟前一道菜就匆匆离开。无声的批评,教育了干部。

  廉洁一时不难,清正一世不易。不贪一事不难,高洁一生不易。

  1981年,李荒调中央党校工作,一接到调令就把自家的住房腾出来,交给省委安排其他领导住,一家人按照他夫人金中的住房标准搬进小房间。人走家搬,一刻都不多占。

  几十年来,组织上先后为李荒安排过9任秘书,但没有一位为了升官而请李荒打招呼,没有一位打着李荒的名义违法乱纪、胡作非为。

  李荒不恋栈、不恋权。1983年4月,辽宁省委换届,李荒谢绝各方面的挽留,执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我们这些老头子赖在位子上,年轻同志放不开手脚啊!”“省直机关1000多名可以离休的老干部,省委领导里应该有人带头!”

  退下来的李荒给自己订了“三不原则”:不给组织添麻烦,不干扰省委的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一退下来,立即腾出办公室,归还公有物品,撤走警卫人员。

  针对一些人称领导为“老板”“老大”等现象,1990年10月30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了《同志颂——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文章认为党内应互称“同志”,这个词“比什么称呼都崇高,尊贵,亲切和友爱”。文章作者,正是李荒。

  李荒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李坚开放之初随伯父去了美国。李荒如实向组织做过汇报。老二李强,老三李实,分别在沈阳、大连生活。

  由于受父母的牵连,孩子们文化程度都不高,李荒要求他们认真做事、本分做人,凭本事吃饭,不能以高干子女自居。

  李强、李实兄弟都已60多岁,尽管没有风光的地位,没有值得炫耀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赞誉,过得清静、坦然。熟悉的人说,他们身上有李荒夫妇的美德。

  这就是李荒——一位共产党人、高级领导干部斑斓多彩的人生画卷,昂扬向上的奋斗史诗,荡气回肠的忠诚之歌!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6日 11:45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燕妮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