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活在身边的理想”
——追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下)
“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是过客,只有做些事情才能留下永恒。”这是邹碧华的一句话,他的同事一直记着。他用生命迸发光和热,温暖着每一位同行者。
“他是一个活在身边的理想。他告诉你,你可以从一般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坚持。”一位法官感慨。邹碧华是“燃灯者”,也是“传道人”。这个道,是法治的思想,也是人生的理念,是为人做事的准则。
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
第一件事情,尽快适应社会,趁现在有时间抓紧阅读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和《人性的弱点》,其中有大量的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只要你们细细品味,我相信将会一生受益。
第二件事情,多向实践学习,到单位后,你们会发现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好像都派不上用场,不要急,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需要你们有意识地多下功夫。
第三件事情,不怕吃亏,不计较名利,吃亏是福,并且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
第八件事情,从现在开始记住,你们将是中国新一代法律人,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就是让你们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法官或律师,中国法治的进步在期待你们!
2010年6月,邹碧华给他的几位硕士研究生发去一条长长的短信,是他对“新一代法律人”的8点建议。这条短信,夏关根一直舍不得删掉,时常翻出来一遍遍读。
已经走上司法岗位的夏关根是邹碧华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繁重的管理和审判工作已经让邹碧华高速运转,但凡能抽出一点儿空闲,邹碧华都喜欢和人们分享自己的专业见解和人生感悟。除了在法院系统授业解惑,他还是华东政法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兼职教授。
夏关根记得,刚参加工作时一度感到郁闷,曾向导师求教:难道你就没有过抱怨吗?邹碧华的回答至今犹在耳边:“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一点。一个案子处理好,对一个家庭,对整个社会都会起到推动作用。”
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说:“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而要想改变世界,首先必须改变自己。”26年的法院工作中,虽经历多次职务和角色转换,他始终充满激情,勇担重任,不计个人得失,只为离心中的法治理想和完美人格近一步,再近一步。
永不抱怨,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孟子说过,“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一个拥有强大理想的人,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所蒙蔽,不会被暂时的挫折所击垮。所以,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让自己确立起强大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这是邹碧华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的一席肺腑之言。他说:“当你下定决心把职业变成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以后,就会想要用这个理想或追求来指引你。”
在邹碧华的眼中,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回报——艰难的任务能锻炼意志,新的工作能拓展才能,与同事的合作能培养人格。他说:“希望你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你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幸福与否,根本上说,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邹碧华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无论是法学理论、审判实践,还是管理学、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甚至信息化技术,只要工作需要,他都潜心研究。“心中要有一盏灯”,“永远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做那些力所能及能够改变的事情”。
因为我的存在,世界变得更美好
作为人民法院的院长,我衷心希望您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多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法治的渐进性,多从历史当时的政策规定着想,多从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期望着想,放平心态,不受不良情绪所困,放弃心怨,不受不良心结所累,保重身体,保持健康。
平等的交流、真诚的尊重,这是一位法院院长写给案件当事人新年贺卡上的文字,可以想见他的质朴、率真、阳光。
“因为我的存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邹碧华的心愿。他努力践行着这句话。他说,“如果我们用乐观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我们的心态就会很容易平静下来,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周围其实充满了阳光”,“当我们能够以一种理解的宽容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也就获得了世界的理解和宽容”。(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延伸阅读: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