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白求恩医疗队:“值得信赖的流动医院”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值得信赖的流动医院”(时代先锋)
——记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下)

  白求恩医疗队组建8年来,足迹踏遍了太行老区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他们始终把太行老区群众的健康挂在心上,解难题,帮技术,送温暖,让老区群众沐浴党的恩情,让白衣天使的人间大爱传递到千家万户,被当地群众称为“太行老区的健康卫士”“值得信赖的流动医院”。

  “医生不能仅仅把病人当亲人”

  四年前,6岁的“L腿男童”赵婉君的遭遇牵动了白求恩医疗队骨科副主任步建立的心。赵婉君患有先天性胫骨内翻,他的右腿成了L型,只能一瘸一拐地走路。看着上学路上儿子孤独的身影,赵婉君的父母卖掉家里所有的玉米,四处求医。

  得知赵婉君的情况后,和平医院骨科给赵婉君使用了世界先进的治疗办法,把弯曲的腿矫正,又给他做了干细胞移植,可是还没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步建立和赵婉君的家人商量,决定给赵婉君做一次手术。为了使赵婉君家人打消在这做手术的顾虑,步建立通过绿色通道帮忙联系了北京专家会诊,确定了手术方案后,又邀请了北京专家一同进行手术。手术很成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还最大限度地减免了赵婉君的费用。

  步建立告诉记者:“医生不能仅仅把病人当亲人,还得让病人感受到,医生一直在从技术方面想办法治疗、从经济方面尽可能控制费用、从风险方面提前和病人沟通。”

  “村民们都说白求恩又回来了”

  2014年5月16日,白求恩医疗队一行来到“重走白求恩路”的首站——山西五台县松岩口村。1938年,白求恩在松岩口村工作了3个多月,救治了大量的伤病员,并亲自设计、施工,将村中一座龙王庙改建成模范病室,这就是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前身。

  医疗队15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14个专业,2人已退休,5人为高级职称专家。医疗队刚刚布置好义诊台,85岁高龄的裴贵清就径直向骨科专家张新亚的桌旁走去。“我经常两腿发酸,坐久了站不起来。”老人说,“村民们都说白求恩又回来了,我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就赶过来了”。张新亚认真检查后叮嘱老人,“大爷,您这是肌肉炎症,是腰部肌肉受压了,还有轻微的腰间盘突出,平时一定要多卧床休息。”

  “大夫啊,我家老头卧床好几年了,这几天发高烧,能到家里去看看吗?”80岁的王改转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见到穿白大褂的医生就急切地说道。很快,一支包括普外、内分泌、特诊科在内的临时医疗组赶往了王改转家。原来,十几年前,老人接受了前列腺手术,由于尿道堵塞,排尿管更换不及时造成了感染引起发烧。检查完毕,普外二科专家陈金辉毫不犹豫地拿起引流管帮着冲洗。王改转紧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解放军医生心真好!”

  精益求精,科研先行

  “医生要有一颗狮子的心,一双妇女的手。”为了追求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医疗队坚持科研先行。

  大负荷军事训练引起急性肾损伤是威胁官兵健康的医学难题。吴广礼院长在随医疗队到部队巡诊调研的同时,结合临床进行深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高强训练引起的急性肾损伤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并制订了分型分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大大降低了官兵伤残率,近10年实现零死亡,100多名官兵重返训练场。

  作为中国第五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的护士长,牛艳萍在执行维和任务的8个月里,和战友们共接诊患者8400余人次,治疗护理各类烈性传染病患者1000余人,无一死亡,医护人员无一感染,创造了中国维和史上多项第一。

  回国后,家人都想看看牛艳萍带回来的稀罕纪念品,结果打开箱子一看,行李箱里除了衣服就是资料。她却一脸兴奋地说:“这些都是宝贝啊。我越来越觉得构建战场护理勤务保障新模式,不仅是个新课题,还对未来战场救护具有指导意义。”2011年,对我军维和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维和医疗队护理工作手册》出版发行。时隔不久,牛艳萍参与编写的这一手册被作为护理规范在全军推广应用,为探索我军未来战时护理组织管理研究提供了实践平台。

  延伸阅读:

  白求恩精神的时代传人——记北京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医疗队(上)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20日 06:18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