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给留守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记安徽省泾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泾县文化馆原副馆长王直是个闲不住的人。1994年退休后,他想再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就婉拒了儿女们要他留在县城养老的孝心,回到老家孤峰乡(现在已并入昌桥乡)。在农村,他发现许多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或是亲戚代管,有的甚至是丢给学校了事。正像有个歌谣唱的:“父母在远方,不见爹和娘;学习没人管,安全没保障;心里闷得慌,生活没希望。”少数孩子还因此导致行为失范、道德滑坡,做出令人痛心的事。他想,一个孩子一个家,如果孩子荒废了,不能成人成才,往小处说,一个家就毁了;往大处说,关系到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前途。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管管这件事。

  1998年秋天,王直利用原乡文化站的一个废弃工厂房舍,收托了13名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住宿和自学的地方。后来,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在他这里有人管教,纷纷要求托管。2001年,王直从退休工资中拿出3000元改造和装修了房舍,正式成立了助教中心。中心坚持“关爱留守儿童、扶持贫困学生、为百姓排难、替政府分忧”的理念,为在孤峰学校上学的孩子们提供吃住系列服务,进行品德教育、心理疏导和学习辅导,不以盈利为目的,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除了住宿、就餐的场所设施,还先后建了教室、图书室、网络室、活动室以及室外文体活动设施。聘请了5名辅导老师、2名炊事员和2名后勤管理人员。慕名而来的家长络绎不绝,中心最多时接纳了100多名孩子。

  留守的孩子们不在父母身边,最需要温暖和体贴。王直就在助教中心大门口,打出一幅“回家啦!父母远在异乡打工的新老同学”的标语,告诉孩子们中心就是他们的家。孩子们每天上学来回四趟,他和管理人员都护送。节假日回家,指定专人护送。平时落实好食堂、卫生、外出登记等各项制度。食谱由孩子们商讨决定,荤素搭配,让他们吃饱吃好,吃得有营养。他和管理人员坚持查房制度,为孩子们盖盖被子,分别帮小同学梳头、洗澡、穿衣服,引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每年邀请县卫生机构为孩子们进行体格检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孩子们生病了,管理人员陪护就医,精心照料,食堂专门做病号饭。有年夏天,13岁的陈志强被蜈蚣咬了,有人提议要吸毒液,王直想起了小志强父母临行前说的话:“王爷爷,孩子就拜托你了,你就当多养一个孙子。”王直想,就是舍弃这把老骨头,也要为孩子解除痛苦,就抱住孩子受伤的脚,用嘴一口一口吸出了毒液,然后接连十几天每天为孩子清洗伤口、敷药。有一天晚上,12岁的王成病了,王直顶风冒雨走遍全镇三家医院,不巧医生们都出诊去了,当他一身泥水回到小王成身边,已经是凌晨两点,正当束手无策时,三家医院的医生都来了。

  为了加强孩子们与亲人的沟通交流,助教中心开通了8部亲情电话。每逢春节、中秋、端午,组织孩子们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品月饼,吃粽子,除夕还向每个孩子送上压岁的红包。春节期间去外地父母那里探亲的,精心组织好护送。王直还把每个孩子的生日都记在小本子上,到了生日那一天,就买上一只大蛋糕送给他,蛋糕上还有这个孩子的生肖造型。

  助教中心专门请了老师,晚上和节假日辅导孩子们的学习。经常举办思想品德和法制讲座,开展社会实践,努力教育引导孩子们像中心的大牌子上写的那样:“先做人,做好人,端端正正学习做人;后成才,成英才,认认真真读书成才。”留守儿童长期不在父母身边,容易导致或孤僻,或散漫,或暴躁,王直和老师们就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和品德教育。王冰文爸爸因病早逝,妈妈长年在上海打工,到中心来之前,这孩子独自生活了三年,7岁就会做所有家务,但因为缺少家庭温暖和教育,曾为了一点小摩擦竟拿刀去砍人。到中心后,王直安排他当学生会主席,负责纪律教育监督,后来又把他选为团支部副书记。小冰文就像变了个人一样,处处以身作则,发奋学习。

  很多留守儿童家庭都很困难。16年来,王直每年从退休工资中拿出三千到五千元,用于资助贫困留守儿童。同时,他积极想办法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他过去曾办过面向全国免费邮寄的《城乡文化站报》, 因此结识了全国各地一批朋友;从事过新四军史料征集工作,得以与一些新四军老战士结下了友谊。他就借助这些关系,联系本省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省市社会各界人士,请他们向助教中心收托的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一对一”无偿资助,并建立资助人和被资助人的档案,公开资助资金,保持与资助人的联系与沟通。许多经济上并不富裕的熟人朋友,也纷纷与孩子结成对子助学。爱心企业家宋招兴、陆永平、刘云、卫勤荣、石金荣等,还捐款在中心设立了奖学金,已经发放12万元。新四军老战士章央芬、左英、徐月明等,捐款在中心设立了新四军“N4A”扶贫奖学基金(近12万元)。省内外的各界人士还向孩子们捐赠了很多生活、学习用品,捐助中心维修设施,添置设备,改善了孩子们生活、学习的环境。

  王直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各级党政领导对助教中心的关注和关心。中央领导刘云山对王直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向助教中心的留守儿童寄贺卡、祝贺新年,勉励他们自强自立、健康成长。市、县党政领导亲自过问助教中心的环境改造、设施完善,县长把办公会议开到了助教中心现场,在县域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资130万元盖起了宽敞明亮的三层留守儿童大楼。

  在各方面关心和王直带领大家努力下,助教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的过程,先后为1500多名留守孩子撑起一个温暖的家。中心还先后为1000多名特困学生联系到“一对一”无偿资助,总金额达440多万元,受资助圆了大学梦的孩子有300多人。早先,王直还募集到社会捐款22万元,盖了盘坑和田坊两所小学的校舍。让王直最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懂得了回报社会。受资助的贫困学子杨超在日记中写道:昨天别人帮助了我,今天我要帮助别人。从中心走出去的留守儿童胡仲伟,后来在华南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两次志愿去贵州支教,并将卖废书报等所得的五万元全部捐给贫困山区的孩子。

  有人问王直:“你拿着国家退休工资,吃穿不愁,管这“闲事”图什么呢?”王直说:“图老有所为,晚年快乐,人活着总要有点追求,有点社会责任感啊。”2011年年初,上级奖励王直15万元,他全部捐给了助教中心,用于房屋改造。领导再三说,这15万是奖给你个人的,但王直却说,这钱给中心我心里才踏实,不然我的名字就不叫王直了。其实,王直不是不需要钱,他五个子女有三个下岗,老伴常年躺在病床上,但他觉得,作为一个党员,既要想着小家,也得想着国家,想着祖国的下一代们。

  王直今年82岁了,每天仍然手持一根“交通指挥棒”,指引并保护着孩子们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听孩子们一边走一边在唱歌:“天边燃起美丽的晚霞,山道上走来了我们的步伐,完成了一天的学业,春风唱着歌儿送我们回家。家中有可口的饭菜,还有热汤热茶;有明净的教室,还有琴棋书画;回家,回家……”

  王直说,听着这歌声,就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再苦再累也值得……

  中共安徽省委老干部局

  2014年9月4日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1日 15:4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