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把一生奉献给“三农

——记江苏省农科院退休干部邹江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邹江石

  邹江石,中共党员,研究员,著名水稻育种、栽培专家。1962年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同年分配到江苏省农科院,从事水稻栽培与育种研究工作,曾任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坚守信仰,靠一粒稻种开拓兴农之路

  农业是强基础、保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用邹江石自己的话来说“投身水稻科研事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是他一辈子的追求。

  六十年代,邹江石投身水稻科研事业不久就参加了著名水稻栽培专家陈永康主持的“单季晚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七十年代,他主持“江苏籼型杂交水稻栽培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在水稻灌浆理论、群体动态、提高杂交水稻结实率等方面均有新的创见,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了八十年代,他承担省、部和国家研究课题10余项,主持或与他人合作先后培育了南粳34、南粳35和紫金糯等多个水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70万余公顷。

  九十年代以来,邹江石同志带领他的团队承担了国家“863”生物领域高新技术研究课题,从事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与栽培研究,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种、育性机理、选育策略与方法,两系法超级杂交稻选育及技术路线,超高产与抗逆机理,两系法杂交稻安全高产高效制种技术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技术以及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的原种生产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的两系法杂交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大大提高了水稻结实率及稳定性,选育出了一批起点温度低、农艺性状好且具有广亲和性的不育系,如两系法杂交稻两优E32、两优108等。其中,两优E32曾创造过杂交水稻单产世界记录,其株型被作为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的模式登载于国际性权威刊物Science,并被国内外广泛引用,成为超级杂交稻育种理论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邹江石育成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两优培九”在大面积生产应用中表现突出,成为世界第一个投入大面积生产的两系法杂交稻,被农业部、科技部认定为“超级稻”,至2014年累计种植面积达1.2亿余亩,占全国两系杂交稻种植总面积的35%以上,多年位居国内杂交稻年种植面积首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邹江石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在两系法杂交水稻有关项目前后十几年的研究时间里,每年4月起,我们便能看到邹江石忙碌的身影,不顾天气炎热,不停地奔波于种植地区,从育秧到收获,他总是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在水稻整个生长期间,风雨无阻地坚持到田间观苗情,察病害,看收成,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是有了这么多年坚持不懈的默默努力和百折不回的孜孜求索,才有了邹江石同志及其团队的巨大成就。

  在2013年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我国科技进步类的最高奖项。两系杂交是继三系法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创新成果,由袁隆平教授领衔,组织全国多单位多学科协作攻关,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立了光敏型和温敏型不育系的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取得7个方面创新与突破,解决了三系法杂交稻的主要限制因素,具有杂交配组自由,选育优良组合机率高等优势,开辟了杂种优势利用新领域,解决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三大难题。

  江苏省农科院作为第3主要完成单位(共18家单位)参与完成了该项目。邹江石同志作为第5完成人(共50人)带着他的团队站在了国内科技进步类最高的领奖台上。

  2014年1月13日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与全省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部分获奖人员进行座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奖者邹江石同志参加了座谈会,受到罗志军书记亲切接见。邹江石同志代表获奖人员发言,回顾了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和应用这二十年来的艰辛历程,并寄语年轻科技人员珍惜现有科研环境,潜心研究,勇攀高峰,为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新的贡献。

  二、与时俱进,以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1年聚焦农业,2014年更是将粮食安全放在了首位。退休后的邹江石同志离开了奋斗四十多年的工作岗位,心却没有离开,仍然牵挂着他所热爱的农科事业,如何确保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个重大问题他始终在思考,百折不回。

  邹江石关注到,随着近年来各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一号文件要求,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承包力度不断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水稻上,表现为经营生产主体向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转变,生产种植规模在逐渐扩大。多年科研生产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敏锐地意识到,确保粮食安全,难点是节本增效、重点是降低风险。

  退休后的这几年,他每年频繁往返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种粮地区,示范推广他选育的两系杂交水稻品种,确保亩产稳定在1400斤以上,同时他还长期蹲点指导种植户,助其掌握生产技术难点要点,有效节约了水稻生产成本,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水稻规模生产中,由于投入大,变数多,对风险的控制尤为重要,为了抵御水稻规模生产中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风险,他不断探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育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水稻新品系,不仅产量高,抗性特别好,而且抗倒伏性强,适应机械化收割,特别适合大面积规模种植,如两优188,已经通过了江西省预备实验,种植前景一片向好。“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成为邹江石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尊贤携幼,用无私奉献体现农科情怀

  邹江石同志那份热爱农业科研事业的情怀不仅体现在科研工作里,还体现在退休后的生活点滴中,惠及到一切与“农”字相关的人和事上。

  一向节俭克己的他,近年来热心地为马岳、朱立宏、吴光南、黄东迈、朱庆森等农业老专家策划出版专著,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给予了他们大力资助。当轻抚这些专著封面,翻看扉页上一行行致谢赠言时,他动情地说,这些不是普通的著作,而是凝聚了老专家们毕生心血和聪明才智创造出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是农科事业的无价财富。帮助他们出书立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再多也很开心。

  退休之后,邹江石还先后资助了7名贫困大学生,负担起他们念书期间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如今7名优秀学子都已顺利毕业,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邹江石说,选择资助他们就是因为他们都来自农村,而且都很优秀,自己希望以这样一种方式为他所热爱的农村多尽一份绵薄之力。

  回顾邹江石同志长期不懈的研究生涯,获各类成果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7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杜邦科技创新奖和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发表合著6册,论文80余篇,其中近年来获得的成果与奖项有: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水稻不育基因的定位与遗传研究(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与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种利用两系法培育亚种间杂交稻的方法(江苏省发明专利金奖)等。退休后还曾荣获江苏省“四好”离退休干部党员荣誉称号。

  邹江石同志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获得累累硕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退休后仍然继续为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着力所能及的作用,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增添正能量!

  江苏省农科院党组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7日 17:3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