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位老人的千人助学梦

——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同志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杨德广

  微风吹拂着柳枝,凉爽的树荫下,美丽的上海师范大学学思湖畔,一位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优雅地吹奏着一根长笛。那笛声悠远绵长,缓缓地传递着他对故乡的眷恋,对个人荣辱得失的参透,以及心中那一个金灿灿而又沉甸甸的梦想……

  他,就是上海师范大学老校长杨德广,他的梦想是要在有身之年资助1000名贫困生和优秀生!

缘起

  1960年,出身贫寒农家的杨德广从江苏省重点中学南京九中考上了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当时,他入校的所有行当是一个装着旧衣服和书籍的破麻袋。像所有典型的贫困生一样,他目光炯炯,勤奋刻苦,每月靠3元的乙等助学金生活,心中充满想通过知识改变贫困家境和贫穷祖国的渴望。大学二年级时,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他的心豁然开朗,坚定了这样的做人准则:要像雷锋同志那样,生活上低标准,工作上高标准,助人为乐,不计报酬,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一路风雨,一路驰骋,转眼4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苦孩子杨德广已成长为上海师范大学里一名德高望重、人人爱戴的老校长。

  一天,已退休的杨德广迈着稳健的步伐穿行在熟悉学校的图书馆里,那些埋头苦读的莘莘学子们的身影,让他目光柔软,倍感亲切,似乎隐约看到以前的自己。他随手从书架上拈起一本厚厚的书籍,沉重的手感让人不可忽视知识的分量。突然,一个念头不期而至,令杨德广原本平静的心激动得颤抖起来。那个念头是那么强烈,那么真切,好像潜伏在他心中已经很久很久,又好像令活到古稀之年的他终于“活明白了”。那个念头就是:在有身之年资助1000名贫困生和优秀生!

  他说:“我之所以有今天,之所以获得生存,获得教育,获得发展,是在社会各方面帮助和支持下取得的。我明白,我的那些多余的财产不完全属于我个人的,而是属于社会的。从本质上说,它来源于社会,应该回报社会和人民。”

行动

  2010年2月,杨德广决定建立“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资助自己小学、中学和大学母校的困难学生。当月,他即与南京江宁县上坊村小学和南京市九中两校签订了共计50万元的捐款协议书,决定连续5年,每年给两校各提供5万元,每年资助15到20名学生。同年教师节前夕,他又捐资100万元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设立“德广教育基金”,用于资助华东师范大学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

  杨德广向三所母校的学生捐款300万元,然而他的经济实力有限。积累多年的工资,在全国各地讲课、做报告、发表文章、出书等稿费,统统加在一起只有100万元现金。为了筹足资金,他不得不卖掉了原本为家人准备的一套位于闵行莘庄的住房。

  那时,杨德广的妻子因病去世不久,一儿一女都在上海工作。有人劝他把财富留给子女,他说:“把财富留给子女,对他们是锦上添花;捐赠给贫困生,则是雪中送炭。”他还说:“决定卖房前我跟子女商量,他们都很赞成。他们知道我的童年很艰苦,这种做法也是给子女的精神财富。”他卖房助学的举动得到了子女的支持,女儿更是主动拿出23万元,为他填补一时未能筹齐的助学款。

  杨德广还心系西部贫困学子。自2012年起,他千里迢迢、长途跋涉,远赴四川、甘肃等地多所中小学就学校面貌、教育教学工作、营养餐供应现状、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调研,热心筹款帮助贫困学生改善营养和解决学习、生活困难。“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先后与四川、甘肃等地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决定从2012年至2016年,每年向各所学校捐款20万元,5年共100万元,用于向学校贫困学生提供营养餐。此外,他还多方联系上海广大慈善爱心人士参与资助贫困生援助活动。他联系以前的学生、朋友选择贫困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资助,采取小学每年资助2000元,初中每年资助3000元,高中每年资助4000元,大学每年资助5000元的“2345”资助方式,直到贫困生大学毕业。

回音

  杨德广几乎倾其所有,卖房捐助贫困生的义举,感动了社会大众,也赢来诸多的赞誉。

  新华社曾对他的先进事迹作了专题报道,称颂这位老教授、老党员的崇高的道德风尚。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以及新浪网、腾讯网、新民网、新华网等百余家网站也分别报道和转载了他的善行义举。

  2011年,杨德广荣获了“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的称号,位列十佳榜首。同年,他还被评为“全国十大老龄新闻人物”。2012年,他被评为第五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和第二届上海慈善奖“爱心捐赠个人”。2014年,他又被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授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贡献奖”。

  然而,对杨德广来说,他最大的收获是付出后内心那种丰盈和满足。当他为贫困学生和优秀生颁发奖学金时,他看到了孩子们那感激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他感到快乐和幸福。当他收到一封封受助学生的来信,汇报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取得的进步时,他感到快乐和幸福。他深情地说:“表面上看,是我帮助了这些学生,实际上是他们帮助了我,给了我快乐和幸福。”

  当然,也有人对杨德广的捐资助学之举感到“不可思议”、“不可理解”,还有少数人暗中诽谤、攻击他,诬说他是“沽名钓誉”。对此,杨德广都一笑置之,并给自己作了如此规定:别闲、别累、别气,工作适度,多做善事、多积德、广交友,把名利看得淡一点,把金钱看轻一点,把人生看透一点,把事业看重一点。他无比骄傲地透露:“我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尽管我20年前就戴上冠心病帽子,但至今没有复发过,也不吃药。我健康的心脏,不就是这种健康心态的写照?”

  听!学思湖畔,杨德广老人仍在吹奏着他的笛子。他吹的是一首老有所为的快乐之歌,他吹的是一首助学行善的和谐之曲,他吹的是一名老党员、老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大爱之乐!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17:3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