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铁肩担道义 妙笔绘晚霞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离休干部刘杰诚事迹材料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他写的剧本《刘志丹与谢子长》,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他倾情打造的60万字的传记小说《毛泽东与斯大林》被17家报刊转载;为提倡环保而写的神话科幻小说《金猴与皇帝》曾被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吴阶平称道并为之题名。他用自己的铁笔,为真理和正义开道,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氛围。也用自己手中的妙笔,彩绘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人生晚霞。他就是81岁的离休干部,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刘杰诚。

  思想不掉队,信念不褪色,乐施义举帮群众

  刘杰诚,陕西富平人,1933年8月生,小学毕业后给人拉长工、打短工、当放牛娃。1948年8月通过国民党封锁线到延安,毕业于黄龙分区干部学校文艺班。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为一名党史研究和理论工作者,刘杰诚十分注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理论学习,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前沿。往往是边学习边思考边写文章,深化自己思想,影响他人言行。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能够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鼓与呼,多次参加省委老干部局组织的学习十八大精神座谈会,撰写多篇体会和理论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他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永葆离休干部本色,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荐。他还利用在《中华刘氏通鉴》第三卷作序言的机会,写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用自己在党的领导下学习成长的亲身经历,号召刘姓乡亲发扬中国精神,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他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助人为乐,曾经带领儿子到东壕村帮农民干活,儿子抱怨他光干活,不要钱。见民间老艺人冯师傅孤苦伶仃,衣裳、被单很脏,虱子虮子成群。刘老带着女儿多次给老冯打扫卫生,洗衣裳、被单。黄陵县候庄村的王润生遭车祸身亡,妻儿生活困难。刘老就给她五千元,并用五千元资助她的儿子上学。看见陕北农民工拓红根住在车棚里,风雨交加,棚顶漏雨很危险,刘老就自掏腰包,帮他修好了车棚,鼓励他供儿女上大学。

  他看见民间手工艺人张宝兰心灵手巧,有爱国心,想为香港回归献礼,但不会艺术构思。刘老就搜集资料,用十多天时间研究,构思好《二龙戏珠迎回归》,题写了对联,并让爱人王爱珍给她画成蓝图,让她制作。张宝兰制成了彩绣壁挂,被评为全国一等奖,获"艺术大师"等称号。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到西安访问,在西安城墙上观看了张宝兰的棉絮画艺术表演,收了她赠送的手工艺品,连连叫道:"ok!ok!"亲笔题词:" thank you For Fine gifts(感谢你赠送的精美礼物)"。张宝兰说:"这里边也有刘老的功劳。如果没有刘老的艺术构思,我得不上一等奖,当不上艺术大师"。

  笔耕不辍,著书立说,始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刘志丹》小说一案,陕甘两省受株连者近万人,致使写这一题材成了"禁区",许多人望而生畏。刘杰诚学习党的理论,大胆创新。就和西影厂导演刘斌,延安作家丁工等人联系,筹备摄制长篇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为了统稿,他在延安日夜奋战四十天,每天只休息五个小时,将剧本写成。1995年5月中央电视台在第一套和第三套节目中,向全国播映了12集电视连续剧《刘志丹和谢子长》,后获全国"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60多万字的《毛泽东与斯大林》是刘杰诚倾力打造并获多方好评的传纪小说。由于领袖传记文学题材重大,要求很严,而且要不断创新,写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特色,他数易其稿,先后读了马克思、列宁有关著作和有关世界名著,写了200多万字。长期的加班加点,劳累病了。医生要他住院,他又将书稿搬到病房里。上午打吊针的时候,闭目沉思,构思人物、故事、情节,下午又趴在病床上写作,晚上还要加班。1993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此书。曾被《福建日报》、《陕西日报》等十七家报刊连载,《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它是"颇具影响的作品"之一,被翻译成日文出版,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刘老手中的笔并没有停。他刚刚写成的49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毛泽东与新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正在筹资摄制。他又在写同名的长篇纪实文学专著。

  心系乡村,文化扶贫,竭力为农村发展奔走呼号

  放牛娃出身的刘杰诚,心里一直高度关注着农村的发展改革。被聘为中共党史研究员后,他经常下乡调查研究,走遍了陕北的山川大地。当年全国许多地方刮起由生产队核算向大队核算的"穷过渡"风时,刘杰诚以三弟刘兴杰(农民)的名义,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读者来信,反映当时农村情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报》发表了这封读者来信。两天后,中共陕西省委在《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一定要尊重社员的民主权利,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答复刘兴杰同志兼告各地、县委》。刘杰诚又去农村调查,写了《鲜明的对比》一文,讲述"穷过渡"前后的变化,发表在《陕西日报》上。《陕西省志》第四十七卷记述了此事。

  离休以后,除了著书立说,他还把相当的精力用在文化扶贫上。黄陵侯庄村,是他经常联系的一个点。他发现这里虽然有轩辕黄帝的陵寝,又有巍峨的桥山,兼有蜿蜒的沮水,真的是有山有水,有仙有龙,每年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活动非常隆重,但是历史文化内涵却展示不够。因此,他写成了《龙腾黄陵--关于在黄陵建设中华龙城的策划书》。建议以黄帝陵为龙头,以沮河川为龙形,在桥山脚下,沮河两岸,建造一系列以五千年文明史为题材的浓缩景观。这个策划引起政协、人大许多委员代表的关注,很快形成了以建设"黄帝功德园""万姓先祖光耀中华纪念园"为核心内容的提案。陕西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2012年即纳入规划,组织实施。

  他还为侯庄村草拟了《侯庄村文化兴村规划草案》,计划把侯庄村建成文化影视基地,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里的旅游业,给当地农民带来实惠。富平东刘村是刘杰诚另个一联系点,他经常和当地干部群众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红色旅游的元素特别丰富,于是以富平第一任县委书记为主要元素的红色旅游的方案在他笔下形成。目前,这两个文化兴村的方案正在组织实施中。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刘杰诚一刻也没有放下对这两个村子改革发展的奔走呼号。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离休多少年,始终没有忘记当初入党的誓词,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用自己手中的笔,刷新着自己党性,始终为农村的发展,群众的幸福,不懈努力着。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14:4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易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