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解甲归田为乡民 重彩绘就夕阳红

——记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退休干部陆宝兰同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陆宝兰,男,76岁,广西来宾人,2000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机关退休,退休前担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副厅长、巡视员,高级农艺师;曾被国家委派到非洲加蓬共和国援助农业生产8年。2002年,回到家乡来宾市兴宾区古村发挥余热,利用自己的农业技术专长帮助村民发展生产,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奔小康。在村民眼中,他不是村长,却胜似村长,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好带头人。2007年,他被自治区农业厅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自治区文明委授予“自治区助人为乐模范”称号。他退而不休,心系国家大事,坚持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他的事迹曾被广西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解甲归田,发挥专长,带富村民

古村是来宾市三利水库移民村,曾经历三次搬迁:1957年冬因建设三利水库,从五山乡搬迁到小平阳乡,后来因土地问题迁回原址;1960年三利水库加高加大溢洪道,村里土地被全部淹没,于是就搬到现在的地方,盖起简易房子,开荒造地,基本定居下来。经过三次搬迁,耗尽人力财力,古村一穷二白,是当时五山乡最有名的贫困村。当年,他回乡探亲,村里的贫穷落后的状况令他落泪--村里人穷得连生产用的锄头都买不起,零零星星种点水稻玉米也只是勉强够吃。于是他为村里每个劳动力买了生产工具,动员他们造林种竹子。

作为移民的后代,他深知家乡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人行千里,家乡那片土地始终牵挂在心。2002年,他没有留恋城里的生活,毅然偕妻子回到古村定居下来。看着一成不变的家乡,贫困状况一如既往,他迫切想帮乡亲早日脱贫致富。当时龙眼卖到十五六元一公斤,很得价,他便提出让村民种龙眼树。他走家串户,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讲政策,解释种龙眼的好处,不过收效甚微。“光说不行,我得先种出来给大家看。”他拿出2万多元退休金,从马山县购回可种40多亩的优良龙眼果苗和化肥,自己种了6亩,余下免费分给了愿意种植的农户种下去。经过他精心培育和耐心指导,第一批种下的龙眼树喜获丰收,产果第一年就收获3万多公斤,让种果农户尝到了甜头。没有种果的农户也都主动跑到他家要求种龙眼。至2005年,全村种下龙眼320多亩,人均2.5亩,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

受气候影响和品种老化,龙眼的收成逐渐变得不稳定,这时候他又思考为乡亲们寻找新的创收门路。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和深思熟虑,他决定引种葡萄。2008年,他和4户村民先试种了4亩美国提子、3亩巨峰葡萄。试种成功有了收益后,2010年,他再向村民们提出挖掉老化的龙眼树,改种葡萄。于是他又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2万多元,买来葡萄苗和农药、化肥,无偿提供给村民。为让村民掌握种植葡萄技术,他充分运用自己的技术专长,白天在地里手把手教村民葡萄栽培技术,晚上还经常在自家的院子里举办培训班,传授种植知识。有他坐镇,村民心里有底气,更加放心大胆种植。葡萄有什么病,怎样防治,施什么肥,什么时候套袋,葡萄用什么纸箱包装,全听他定夺。有付出自然有回报,2012年,葡萄亩产1000-1500公斤,每亩产值6000-8000元,比先前种植龙眼收入翻了一番。今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300亩。人均纯收入近10000元。村里原来到外打工的人也回乡种葡萄了,许多人靠种葡萄盖起了楼房,开上了小车。

改善环境,提升文化,美化乡村

农民的富足不仅仅体现在收入的多少,还要体现在村环境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的提升,他又陷入了深思。为改善古村环境,他多次来到来宾市兴宾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并说明古村三次移民搬迁后村民的生活环境情况,最终管理局投资77万元帮村里进行新农村建设,实施旧房改造,建排水沟和垃圾池,硬化入村道路,古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11年,他发现村民手头上有了些钱就开始参与一些不良嗜好,如赌博等;为了让村民改变这不良嗜好,73岁的他开始着手兴建古村篮球场和文化娱乐室。因没有资金,他找来村支书、村长和村里有威望老人商议,在他的说服下,大家同意自筹资金建设村文化活动场地,他带头捐款5000元,和村民一起筹资30万元,兴建了一栋占地300平方米的2层村文化娱乐中心和500平米的篮球场。活动场所建好后,他提出了加大开展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改善村民娱乐方式。他找到五山乡篮球队到村与古村篮球队开展友谊比赛;他还为文化娱乐中心订了村民喜爱的刊物。每年葡萄成熟季节,他还多方联系来宾市区的多支篮球队到古村进行友谊比赛,赛后还安排队员到葡萄园进行采摘;这几年,在他的带领和村民的大力支持,村里美化绿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改变了村民生活方式;因古村环境好了,种植的葡萄又是绿色食品,果大、色好、味甜;一传十,十传百,来宾市区的游客周末都跑来古村休闲,采摘味美的葡萄。他说:“古村的葡萄名声在外,供不应求,每到葡萄成熟季节,村里游客爆满。”

倾注爱心,培育后代,寄托希望

他也是当了爷爷和外公的人,非常喜欢小孩,他看着古村村民逐步富裕喜在心头,但农村家的孩子家庭教育让他急了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他和村民家长的希望。平时村民忙完葡萄园的活就很少教育小孩,让孩子整晚围着电视转,时间长了严重影响孩子的教育。为了帮助古村小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充分利用文化娱乐中心的场地和自己家客厅大的优

势,利用晚上时间召集村里部分孩子,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农业方面的科普知识教育,并用当地方言讲解,简明易懂。他每年春节,都会召集上一年级、初一、高一和大一的孩子到家,分别教育他们读书的重要性,并每人发放200元购买学习用品;他还帮助家庭较贫困的小孩,出资近2000元帮助他们购买学习用书和文具。现在古村的读书小孩都称他为——爷爷老师。

他退休前为正厅级领导,为自己家人安排工作应该是很容易的事,可他从不为家人开后门,其爱人没有工作,48岁的儿子至今还是个体户,39岁的女儿也只是事业单位的一名普通干部。他为人好、心态好、无架子、自律强。他退休后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关心广西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系群众,心怀家乡,退而不休,继续发挥余热为家乡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精神可嘉,业绩可赞。这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高尚品德和革命情操,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他是我们老干部、老同志学习的好榜样。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老干部局

2014年9月5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5日 10:26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