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艰苦创业办教育 无私奉献为未来

——记吉林省教育厅离休干部陈坚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93年,陈坚从吉林省教委主任、党组书记岗位上离休后,凭着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丰富经验,毅然投入创办民办教育的事业中来。从创办初中开始,到今天发展成由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为促进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白手起家,艰苦创业。1993年,年届67岁的陈坚受省关工委的委托,开始创办育才外国语中学。他自筹资金,租借几间教室,建立了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招收初中生,开始了办学历程。到1996年,开始招收高中生。经过三年的努力,育才中学已经发展成在校高、初中学生近千名的民办中学。1997年,创办育才外国语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随后又寻求挂靠的大学,力争上级教育部门的支持。1999年9月,吉林工学院(现长春工业大学)与吉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创办了吉林工学院人文信息学院(现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这是吉林省第一所新制民办二级学院,也是关心下一代组织在全国创办的唯一一所民办高校。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现在已建成一个占地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8亿多元、学生8000多名的现代化民办高校。就这样,陈坚和他的办学伙伴没向国家要一分钱,没向企业集一分钱,硬是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建成了一所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

打破常规,大胆改革。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但见过陈坚的人都惊叹于这样的年龄,思维还如此敏捷,从不呆板保守。他经常说“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创出特色,办出品牌,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根”。正是陈坚的胸怀、眼光和魄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院的规模和气势。在办学机制上,发表“资产所属声明”,明确将学院全部资产归“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所有”,实行公有民办体制。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提出“德育为先、教学中心、质量第一、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办学理念。在培养目标上,确定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有本科基本理论知识,基础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奉献和创新精神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改革上,学院进行了三次递进式改革,在培养学生具备本科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汉语文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着力建设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以老教师为骨干,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陈坚认为,集纳人才固然重要,人才的再培养则更为重要,他们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投资。为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学院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条例》,提出了“双百工程”,即在5年内培养自己的专职百名硕士教师、百名讲师。学院不惜以奖励一套住房和高工资的待遇吸引人才,现在的教务处长(博士)臧玉萍就是当时第一批从长春工业大学招聘来的硕士生。

倾心事业,育人不倦。“面对现实,抛却恩怨,淡泊名利,泰然处事,志清心明,乐寓事业”,陈坚的修身格言,展现了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和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云水情怀。作为一个教育界的老领导、老前辈,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他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上,都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陈坚始终保持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他以校为家,全身心地投入。学院的每一步发展,每一项重大决策都经过呕心沥血的思考。他不居功自傲,不搞特殊化。十分关心教职工的业务提高和生活福利。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倡对学生要教育重于处罚,鼓励多于批评,体现出对青年学生的深切关怀。法学系学生乔淑娟连年获得学院颁发的特等奖学金,她说,头一次得奖学金,只考虑到想通过奖学金来解决经济困难;通过“成才价值观”教育,提高了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变成了为祖国的强盛而学,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学。目的不同,境界不同。她后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淡泊明志,无私奉献。他虽是学院的首要创办人,却一直以普通一员的姿态、领取为数不多的一份工资;他虽然创下了近三个亿的校产,却宣布一切资产不归个人所有。2006年12月,陈坚和他的两位同甘共苦办学的伙伴尹长河、张兆华发表《关于资产所有权归属问题的声明》。《声明》提出:“一、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全部资产归学院所有,今后永不变更,并建议由政府监管。二、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的无形资产创建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这所大学按当时核定的资产已达2.8亿元,如果将建校最初投入的2100万元作为创办人原始股份保留,每年应得的股息也有210万元。可他却干干净净,“寸草不留”。“公有民办”的新体制就这样先于全国较早地在吉林省诞生,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与他同甘共苦创建学校的伙伴们能够理解,他办学的初衷是想在晚年为民办教育尽一份力;与他休戚与共的老伴曹英能够理解,因为他们从18岁起就出生入死做党的地下工作者,她知道,他的一生是为国家民族而生而战;目睹他辛勤创业把全部挚爱投入事业的人能够理解,因为在学校艰难坎坷时他不会交公,不会甩包袱,只有到基础坚实良性循环的时候,为了创造更大的辉煌,他才毅然地交出来;他的儿女会理解,父亲留给他们的是比遗产更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18:35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