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奋斗不止的农业追梦人

——记四川省广元市农业局退休干部尹先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尹先凤同志秉持“为‘三农’事业奉献终生”的信念,退休后21年如一日坚守在田间地头搞科研,默默为广元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奉献余热。他是一位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是一位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事业的老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秀党员。

  为农民的梦想而坚守

  尹先凤是广元市玉米、水稻制种的奠基者,推广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的先驱和白粒玉米选育的创始人。

  1953年,他从大竹农校毕业后,分配到广元县农业局从事农技推工作。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境内山高坡陡,气候条件复杂,农业基础落后。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他扎根在广元山区,在农业战线一干就是61年,把自己美好的青春化作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山区田野中。

  早在30年前,尹先凤就把山区农民朴实的愿望放在了心里,当成了自己毕生的追求。广元曾家山海拔高、温度低、湿度大,经过几年的试验,从国内外引进的无数个玉米品种均因不适应山区气候,屡遭失败。每当听到农民“没有办法”的抱怨之词,尹先凤总是心有不甘。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选育出适应山区特点的玉米良种,不仅要有良好的多抗性,还要质优味佳、稳定高产,适合持久推广,满足山区农民们的所想所需。

  1993年,尹先凤退休了,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却开始了人生新的起跑。“我要和时间赛跑,让山区农民种上更优质的玉米,让他们不但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每年,尹先凤都要完成1500—2000个新组合,从中评鉴出优势组合,在帮扶基地进行品种预备试验和品种比较试验,同时开展高产示范。1999年,经过数年的辛勤攻关,他终于培育出一种既适应冷凉山区,又适应平坝的中晚熟白玉米杂交种——“广试一号”。经过不断探索改进与纯化,2005年,“广试一号”亩产超过1200斤,尹先凤的山区对路品种选育计划成功完成了第一步。

  为群众的笑脸而实干

  “党中央有好的领导班子,我们相信党中央,我们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他坚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的重要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带头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退休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他坚定承诺要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努力为四川的改革发展作贡献。尹先凤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带着强烈的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参加老科协和农业局组织的各类下乡帮扶活动,把党的“三农”惠民政策落实到农村,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理论宣传到农村,把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服务山区农民上,用满腔赤诚谱写出“人民公仆”的最真情怀。

  田间、地头、农家成为尹先凤生活轨迹中的主要结点。一年365天,尹先凤至少有300天在农村,250多天在地里。在每年4月到10月的农忙季节,为了匀苗、定苗、栽苗,他在地里一趴就是5、6天;到了植株授粉期,他要抢在7天内完成上万株玉米苗的人工授粉。

  在“广试一号”的基础上,培育符合高、稳、优、底四项要求的新品种,成了尹先凤的第二步育种计划。经过6年的努力,不断改进与纯化玉米种子,尹先凤又陆续培育出的1、2、3号更优质的玉米种,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广泛赞许。利州区荣山镇廖家村一组的7家农户都用上了他提供的种子。“我种尹老的种子有三年了,他的种子就是好,高产、穗大、满尖,还不烂籽”,当地村民胡德林高兴地说。尹先凤不图名、不图利,只图群众能吃上高产好吃的玉米,为此,他比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老汉都能吃得苦、受得累。他的辛勤付出,收获的是农民简单朴实的感谢,群众脸上的笑容,这既是他奋力前行的力量之源,也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为自己的信仰而奉献

  是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尹先凤来说,吃苦奉献既是个人品质,更是身为共产党员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他始终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牢记于心、付诸于行。

  广元市农业局办公楼六楼有一个20平米左右的房间,简朴而清静,这是农业局专门为尹先凤提供的玉米育种工作室,一个玉米种子的世界。3000多个小牛皮纸袋整齐地码放在地上,桌子上、凳子上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玉米,布袋里是剥好的玉米粒……1820个标本资源凝聚了他四十年的心血和付出,成为他最珍爱的东西。

  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他把900多个品种分别在3月春分时节、4月谷雨时节、6月底芒种时节进行播种。出苗后,他要记录出苗是否整齐、苗杆粗细等情况;扬花期,他要抢时间授粉、套袋;玉米收摘后,他要进行“考种”,为下一代繁育做准备。每育种一次,收集各种数据就多达10多万个。

  盛夏时节,在农民都休息的时候,尹先凤照样穿梭在玉米地里。高温下长时间的劳作,使他每过一个夏季,体重就要下降六、七斤,皮肤要脱掉几层,还落下了白内障的眼疾。有一年,通往青岩村种子试验点的桥被洪水淹没了,尹先凤为不误观察、记录资料,竟然不顾自己已80岁高龄,冒险涉水过河,完成种子试验。他说:“我的玉米梦还没有完全圆满,就算倒下,我也要倒在玉米地里。”

  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尹先凤同志就是这样的楷模——一个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老党员、老农业科技工作者。如今,尹先凤已经81岁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他,为了“三农”事业发展,为了帮助山区农民实现梦想,依然忙碌在荣山镇的土地上、龙潭乡的山坡上、东坝的田野上,实现着他的“中国梦”。

  中共四川省委老干部局

  2014年9月3日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16:02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