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位老干部离而不休的不老情怀

——乌海市离休干部史继法事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史继法

史继法

他曾是一位老领导,1991年那年,年满60岁的他,响应号召离开了为之奋斗了44年的革命工作岗位,他就是当时的乌海市委副书记史继法同志。每当大家和史老攀谈起离休后的生活时他总是说,我是心甘情愿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组织的安排离开工作岗位的,离开工作岗位,心里总有些失落感,不是为失去权利而不愿离开,而是为不能继续为人民工作遗憾,但执行党的政策是任何人都要做的,我坚决执行,失落之余想得更多的是,我如何还能为党做点什么,在我看来,离岗并不意味着不能再为党做工作。正在史老考虑自己离开工作岗位后如何再为党做点事之时,市里特意推荐史老参加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社会组织的活动,并让他担任自治区的副会长、乌海市黄河文化经济研究会会长。史老怀着欣慰和兴奋的心情很快投入到他认为是人生第二个重大转折时期的新工作中。用当时在位领导的话说,老领导又一次服从组织安排,投入到为党和人民做工作的行列。每当史老提起当时的情景,他都会兴奋地对大家说,他们的评价和安慰我是欣然接受的,并从心里认为这是我最后的拼搏,我还有好多想做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一、为中国黄河文化发展出力

2000年3月25日,他到北京参加了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情况通报会。专家关于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的考察报告,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史继法同志说,我是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来的,长期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工作,有一段曾归属宁夏和甘肃领导,也到新疆参观考察过,所以对专家所讲的内容,深有感触。他回到当地就很快认真研究起了“大西线南水北调考察队”的考察报告和有关资料,认为这个工作很重要,他不但大力宣传,积极支持专家学者的建议。还潜心研究。为此,他走访了好多专业人士,征询他们的意见,最后拿出了自己的建议。2006年8月28日,在延安召开的“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他将自己撰写的论文《从西藏调水到黄河上游解决西北和内蒙古西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建议》提交研讨会,他的建议由内蒙古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推荐给了国务院及有关领导,并得到了他们的重视,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料。

二、为阿拉善荒漠治理生态保护做事

2000年8月8日至15日,史继法同志陪同中国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巴图巴根同志,就阿拉善荒漠生态保护和建设进行调研和考察,从北到南,行程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和腾格里沙漠边缘,深入到贺兰山考察了退牧还林的情况,听取了阿盟盟委、行署关于全盟荒漠生态恶化及治理恢复的意见,考察了阿左旗孪井滩引黄灌溉绿洲建设情况,根据考察情况,他结合阿盟的介绍,经过无数次的研究考证,提出了《关于阿拉善盟荒漠治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建议》。这个建议是巴图巴根会长责成由他执笔起草后,提交阿盟盟委和行署参考并请内蒙古党委、政府向党中央、国务院呈报,将阿拉善荒漠治理列为国家生态建设的特殊地区,在政策和投资上给予支持照顾。

三、关注参与乌海市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乌海的教育发展做点事,一直以来是史老的心愿。1992年,经市政府同意,市教委聘任他担任了市教委顾问、教育督导,他高兴了好久。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他牵挂的事业,如今教委来聘他,他十分高兴,自己离开了工作岗位,政府和教委还能让我做点事,而且是自己一直的心愿,史继法同志爽快而激动地答应了。很快他就积极参与到教委对全市三区及企业兴办的59所小学、25所初中和11所高中的逐个调查研究的工作中来。他们下学校、访专家、和老师交谈,把对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条件、老师培养、教育质量,进行调查评估,督促市、区及办学企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引进招聘大中专学历的合格教师,所有这些,他不知和大家走了多少路,去了多少单位,访了多少专家和老师,提出了多少合理建议,目的是帮助教委抓工作,出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乌海市199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1997年3月在市人代会又提出把乌海一中办成高中示范学校的建议。所有这些,乌海市教育战线上的人都感激史老为此的奔波和付出,大家给史老的是深深的敬佩之情,有多少人想对他说,您辛苦了,谢谢!但他给予大家的总是欣慰的微笑。

四、关注乌海葡萄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2005年,史继法同志第二次参加了赴新疆吐鲁番考察葡萄产业的发展情况,还参观考察了库尔勒市包头湖农场五千亩节水滴灌的棉田。回来后,在自治区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第三次经验交流会上他做了汇报,建议市政府大力发展无核鲜食葡萄,建设两万亩有特色的葡萄生产基地。

根据乌海市交通局和园林处引进节水滴灌技术,结合在城市街道、公园绿化造林试验应用滴灌技术造林绿化的经验和110国道两旁行通道滴灌造林成功的经验以及新疆大面积推广节水滴灌技术的经验,他向市政府递交了在内蒙古与宁夏之间的105公里狭长的乌海市区内,构建蒙宁100公里乔灌草结合的绿色走廊的建议。

五、笔耕不止为后人留下可贵的文字资料

他常说,学习是人生最重要的乐事。他在工作岗位上就坚持学习,离开工作岗位,更是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国家大事、自治区新闻、乌海要闻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他都去听、去看、去学,史老离休后的生活是在学习的陪伴下度过的,读书看报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无论是去工作还是外出考察,总是带回他喜欢的书籍,并一本本的去读,一遍遍地去看。他经常和一些老同志和有关专家、专业人士一起学习,探讨一些关乎地区发展的知识文献,并不时参加各地区和相关组织机构组织的专题编撰工作。

1992年11月,史继法同志应邀参加了在保定召开的“华北城市地方志协作会议”,会议的内容引起了史老的兴趣。为此,他有了应该为编写地方志做点事的想法,但苦于自己这方面知识欠缺,需要学习。有了想法后说干就干,很快史老就开始学习地方志编撰的有关知识。为了能尽快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他买了一本新编纂出版的《乌安县志》,研究了古代明《嘉靖宁夏新志》、清《乾隆宁夏府志》,在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史老掌握了写地方志的过硬本领,很快他就投入到了这方面的工作中。他到东胜参加了《伊克昭盟志》出版发行仪式,又到延安市学习《延安市志》编纂经验。

1994年1月7日,乌海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乌海市志编纂委员会,邀请史继法同志担任主编。他高兴地接此重任,和全市各部门及参与编撰的全体同志开始了编写工作。多少个日日夜夜,史老是在书桌案头上写作,没有人记过,多少个节假日史老是在办公室和档案室度过,也没有人数过,但1996年8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乌海市志》里记录了他辛勤地付出。《乌海市志》全书120万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会长布赫题了词,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石生荣做了序。《乌海市志》从乌海实际出发,把握乌海的基本特点,按照志书体例和详今略古的原则,重点记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30多年开发建设的曲折过程以及各族人民亲密团结、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经济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突出了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地区特点。1997年8月,在宁波召开的全国地方志评奖会上,参加评选的1718部地方史志中,《乌海市志》获得地方志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又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特等奖。上海市地方志界沈永清先生从上海市地方志馆看到《乌海市志》后,发表评论文章说,《乌海市志》反映了乌海市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代的方方面面,是乌海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志书,是乌海人的创业史诗。体例精善,篇目结构富有创意,概述以人为本富有诗情画意,人物篇展示乌海人团结奉献的风范,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2003年,他还主编出版了《乌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志》。1992年3月,他又陪同宁夏广播电视厅厅长刘山先生到陕西定边县,与县委领导研究征集编撰三边地区革命回忆录。定边县委非常支持,决定由县委党史研究室征集《三边风云》革命回忆录。《三边风云》的书名是史老起的。而后他又到宁夏银川、甘肃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乌海、北京走访老领导老干部等,根据访谈录音亲自执笔帮助书写, 1994年2月,由定边县委特邀陕甘红色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贺晋年题写了书名,全书23万字,其中9万字是史老亲自执笔撰写的。

离休后的史继法同志,虽然积极参与了很多社会工作,但爱学习、勤思考的他,总是不忘再忙也要写点什么,他的心愿是要留给后人一点有价值的文献。为此他还编撰出版了《在神秘的阿拉善》、《一个西北人的呐喊》、《西藏纪行》、《六十年后重访阿拉善》、《一九九七年美国旅行记》、《一个陕北人的足迹—史继法影像集》、《椰风海南》七本书。这些书籍是史老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今天的史继法同志已是83岁高龄的老者,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参加社会活动,并笔耕不辍,他的行为影响着老年人、年轻人、晚辈们。大家给予史老的是敬佩和爱戴,敬佩他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自己的追求和愿望,爱戴他为了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不老情怀。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15:37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