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倾心无私奉献书写无悔人生

——记赤峰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李双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李双临

李双临

李双临,1942年出生,蒙古族,1959年参加工作,青年时代当过中学教师,担任过旗团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旗长、旗委书记,1993年起任赤峰市副市长,2000年后改任市政府副巡视员、巡视员,2005年退休。先后获得中国关工委“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先进离退休干部”、自治区文明委“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表彰奖励。

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十四年来,他倾注满腔热情,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无私奉献;他不辞辛苦,下基层、深入山老区走访调研,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规划盘点。

一、上任“三把火”

2000年10月,党委、政府领导选任他为赤峰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虽然他刚退居二线,还有三家大型企业高薪聘请担任顾问,但他依然选择倾心关心下一代事业,服从了组织决定。关工委工作虽然是新的工作,但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上任后,他着手办了三件事:一是,为“希望工程”画了句号。他上任前市关工委与有关单位协调筹建的200所希望小学,仍有几十所没有完工,如果再拖下去就可能成为 “胡子工程”。市政府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他用20多天专门搞了一次重点调研,然后向市政府和有关旗县写出了一份有分析、有建议的调查报告,得到市、县两级政府的肯定和支持,8个月后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二是,召开三个现场会,推广了三个旗县(宁城县、克旗、喀喇沁旗)的典型经验。三是,协调市和旗县区将关工委班子成员请进党校参加整体正规培训,一年内将全市各级关工委8000多名基本骨干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为开创全市工作新局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心系山老区

李双临同志在基层工作多年,又有着共青团工作的经历,对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对山老区、贫困地区孩子们他尤为关注。

为响应自治区关工委倡导开展“创建示范关工委”活动的号召,解决贫困地区关工委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他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亲自起草撰写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意见》。同时提出:“作为盟市级关工委,应该在制定政策、出主意、铺路搭桥上为下级分忧解愁,在宣传领导、争取领导支持上要走在其他老同志的前面,让老同志处于‘万事俱备,只欠努力’的位置上,大伙劲头上来了,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文件经市委、市政府批转后又被自治区关工委选入“参阅件”转发。二是,不辞辛苦,亲临村镇解决问题。他表示,“创建示范关工委”活动是一个极富特色的平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活动载体。他拿出了当年共青团开展创建“四好团支部、五好青年”活动的劲头,精心组织、精心策划、精心指导。这一年他每个旗县区最少的去了三次,最多的达到五次,走访了31个乡镇(苏木)、87个村(嘎查)和诸多的机关、企业、学校。有一次因为时间紧迫,他竟搭乘公交班车只身前往克旗,车行半途出了故障,天又下起了雨。他却说,“我是搞农业出身,盼雨不怕雨。”200多公里的路程从早出发,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到达目的地。这一年赤峰创建示范关工委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有4个旗县,63个乡镇(苏木),400多个村(嘎查)、学校、企事业单位经自治区验收达标。其中旗县区级达标率居全自治区之首,占33.3%,受到自治区关工委高度赞扬。

在中国关工委提出开展“基层工作年”、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活动中,李双临同志提出的“五抓“措施(即:抓班子,实现领导班子建设好;抓队伍,实现骨干队伍好;抓保障,实现制度建全执行好;抓调研,实现积极探索创新好;抓阵地,实现活动经常效果好),成为推动全市工作的良方,他身先士卒,带领市关工委和旗县区关工委的老同志们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深入基层搞调研、创新工作办实事,使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整体水平也走在了自治区盟市关工委的前列。目前,全市共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2643个,占基层关工委总数的67.3%,受中国关工委表彰的“五好”基层关工委3个,受自治区表彰的“五好”基层关工委32个,有2个单位被中国关工委评为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优秀组织奖,市关工委等3个单位获自治区关工委“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优秀组织奖”。

三、宣传关工委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入了户,工作定了位。为宣传扩大关工委影响,他在《赤峰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的文章,表明了作为常务副主任的认识和态度。他还被任命为赤峰市预防未成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的副组长,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连续4年协调市政法委共同召开大型座谈会,分析、交流、讨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势。每次座谈会他都精心准备、系统通报情况,同时提出对策和建议。每年座谈会后都在一所学校搞一次“远离网吧,专心读书”誓师签名大会,主持词、誓词他都要亲自撰写,在市级带动下,全市年均5万余名学生参加誓师签名活动。

市关工委连续多年开展的“五月宣传月”活动,他亲自创意在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办专题节目、栏目。赤峰电视台开办的“塑形铸魂”节目,每年从5月份开始,连续播放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普法知识教育的专题片,如《激情岁月》、《星月交辉》、《我跟你说》、《缅怀赤峰英烈》等,每次播放时间长达45天到60天。与赤峰电台合办的《关爱之声》,他都是作为嘉宾和主讲人为青少年答疑解惑。《赤峰日报》连年刊发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专版,他每次都亲自撰写文章。

在他的倡导下,市关工委与市文联、教育局等单位从2007年开始,连续7年举办“放飞梦想,小作家杯”征文绘画比赛,每届都有500所中小学10万名中小学生参赛,每届均有上千篇作品获奖,编辑出版获奖作品6集,共上千万字。此项活动主题鲜明,参加人员多,坚持时间长,过程感人,结果喜人,已经成为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品牌。

2012年,在全市“迎庆十八大,创先争优”活动基础上向自治区关工委推荐“宁城县关工委创建关爱和谐工作团”等14个优秀创新品牌。

四、无私献爱心

多年来,他奔走各旗县区,呼吁筹集关爱救助资金2000多万元,共救助特困、失辍学生14000多人,救助孤残儿童9800多人,帮助失足青少年和学校双差生8500多人,资助考入大学的贫困学生4200多人。

几年前的一个冬季,旗县的一所学校取暖用煤告急,他得知后立即找当地有关部门,提出“要当成我们自己家里没柴烧一样,抓紧解决”,很快就落实解决了25吨煤,当运煤的大卡车开进校园时,一片欢腾,师生们都说关工委里的这些老同志就是办好事、办实事。

市特殊教育学校、市民政福利院的孩子们每逢过年过节,总会收到市关工委爷爷们送的水果、衣物、学习、卫生用品,这是李双临给立下的规矩:要让孩子们记住,他们不会被社会遗忘,党和人民都关爱着他们。

他每年都参与发起组织救助考入大学贫困学生的活动,每年都有上百名贫困学子得到资助,而受到救助的学子们纷纷打电话、致信表示感谢党、感谢伟大祖国、感谢关工委的前辈们。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他先后三次捐款。一次是“关心下一代工作者捐款”,一次是“带领儿孙教育性捐款”,一次是参加“老干部奉献爱心捐款”,最后他还交纳了“特殊党费”。

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擅长写作,参加关工委工作后,他仍然用自己的笔为青少年们提供精神食粮,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

一是,为“五老”爱国主义教育报告团编写了统一规范的讲演稿。有介绍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辛亥革命”历史材料》;有为教育青少年勿忘国耻、热爱和平,在2011年纪念抗日战争66周年时编写的《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抗战始末》、《抗战大事纪略》;有为宣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胜利重大意义编写印发的《国际反法西斯重要战役材料》;有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血战莫斯科敲响了消灭法西斯的丧钟”,“敦刻尔克大撤退蕴育着反法西斯的胜利”,“诺曼底登陆吹响了消灭法西斯的号角”为题,介绍苏联卫国战争和欧洲盟军战胜德意法西斯的重要战役的宣讲稿;还有他撰写的短篇小说《父辈们的抗日》和反映关工委“五老”救助孤儿学习成长成才的短篇小说《铁子》。都被印成小册子发送到基层。

二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他认真钻研学习十八大精神,结合关心下一代工作撰写了《十八大辅导报告》,印发到基层。

三是,他撰写的反映草原文化的长篇小说《罕勿拉铁骑》,30万字,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他先后向基层的草原书屋、文化室、学校赠送1300部。2006—2007年,他将全国近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素材撰写了多卷本纪实文学《永恒记忆》三部曲(80万字),他把青少年引向历史长廊,去温故、去思索,以求达到立志、奋斗的目的。他又慷慨地赠送此书1160套。

四是,他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通过深入浅出,流畅生动,感人至深的演讲告诉给孩子们,已经向近五万名学生演讲40多场。

五是,多年来,他还自己动手撰写调查研究报告28份,论文9篇。其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三教结合”上寻求新突破》一文,被《科技创辉煌》编委会授予科技(学术)成果奖,评语写到“选题新颖、独特,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及研究价值”,被评为“百佳自主创新成果奖”。另一篇论文《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被中央党史研究室收入《辉煌的三十年》大型巨作中,评语中写道,“李双临同志站在时代高度,把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作为关心下一代组织的历史重任来论述……文章对做好关工委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李双临同志的带领下,赤峰市关心下一代组织机构已有4000多个,“五老”队伍达65000多人,市关工委整体工作也受到了上级的肯定和认可。为了他所心动和关爱的孩子们,十几年来在城乡之间奔波与操劳,他用自己的真情和行动,书写着晚年的无悔人生。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15:29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