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帮困助学 乐在其中

——记北京物资学院退休干部杨洪璋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杨洪璋

杨洪璋

杨洪璋同志是北京物资学院一名退休教师。十四年来,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扶贫助学,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助力贫困地区的孩子外出求学,改变命运。与此同时,他还建立了“爱心捐助站”,回收学生的书本教材和衣物,经过细心整理后变废为宝,定期送到学校贫困大学生和河北省万全县贫困学生手中。他十几年的坚持,使大量的贫困学生从中受益,大量参与扶贫助学活动的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快速成长。他的善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扬。

搭建山区孩子成才之路

杨洪璋1999年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本来准备享受安逸舒适的晚年生活,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全国优秀教师、省级劳模,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小学刘建云老师扎根山区37年的事迹所感动,他毅然重新规划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决心为顾家沟的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做些什么。河北省万全县顾家沟,是个被一条河滩与外界阻隔的偏僻山村,从2000年6月第一次带领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去顾家沟帮困助学开始,杨洪璋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到了那里,这一坚持就是14年。

杨洪璋刚到顾家沟时,了解到村里有不少孩子辍学,他就挨家挨户去做工作,家庭有困难的,他就答应帮助解决。很快,这些失学的孩子都回到了课堂。但随后,杨洪璋看到,不少学习优秀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小学毕业就不能读书了,其实,只要给孩子们一年提供六七百元的费用他们就能够继续完成中学学业,而顾家沟每年不多的毕业生,一年只需要三、五千元。于是,杨洪璋自己带头捐钱,并发动物资学院师生开始了“一帮一”帮困助学活动,从而保证了顾家沟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完初中。

杨洪璋深感初中毕业不能成为孩子们学业的终点,他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上中专、读高中,成长成才。但顾家沟的初中毕业生报考县里的高中要百里挑一,上中专一年的费用要上万元,村民们根本不敢想,所需费用数额之大也是物资学院师生难以承受的。为了让山区初中毕业后的孩子继续深造,杨洪璋不知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他一心帮助山区贫困孩子上学的真诚感动了北京中华商科学校(中专)的方洪泰校长,表示愿意接收贫困学生来免费就读。2011年,杨洪璋又联系到了北京的“百年职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来北京读书。到现在,万全县先后有58个孩子得到了免费学习的机会,免交的学费已超过百万元。这些学生大部分毕业后找到了满意的工作。那里的村民说:“这些孩子做梦都没想到能到北京免费学习,真是一步登天了。”

杨洪璋通过不懈努力,为山区孩子搭建了一条更为宽阔的成长成才之路,给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十几年来,杨洪璋的“一帮一”帮困助学活动,从资助一个顾家沟小学逐渐扩大到万全县的23所中小学,被资助的孩子已经超过了260人,资助款超过了30万元。他带领学校师生先后100多次到万全县,参与人数达1700多人次,使大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受教育,长才干,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的努力,顾家沟人的观念变了,读书好学蔚然成风,孩子读书起码能读到初中、高中,一些优秀的学生还考上了大学和研究生。

“爱心捐助站”是个聚宝盆

在帮困助学的同时,杨洪璋还建立了“爱心捐助站”。每当毕业生离校时,他就在毕业生的各个宿舍楼下设点,动员毕业生把不要的衣物、教材捐献出来。每年新生入学军训过后,他就会将新生不再穿的军训服装收集起来。“爱心捐助站”每年都可以收到2000多件衣服和1000多册教材。杨洪璋带领学校的离退休老同志,“爱心社”、“自强社”的学生和志愿者将教材书籍整理好,各类衣物清洗干净,开学时会免费提供给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使用。每年新学期开学,特别是新生入学报到那一天,在学校迎新现场,杨洪璋的“爱心捐助站”就成了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凡是学校的贫困生,都可以到“爱心捐助站”免费领取二手军训服和旧教材。“爱心捐助站”每年帮助的贫困大学生都在100名左右,解决了学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许多问题。

“爱心捐助站”还被学生们称为“爱心小屋”,谁有可以再利用的物品,都可以捐献过来。除了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外,其余物品都被分批运往河北省万全县和承德等地,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爱心捐助站”的行动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很多校外单位和个人也纷纷为“爱心捐助站”捐赠物品和图书,让“爱心捐助站”成为了一个凝聚爱心的“聚宝盆”。

杨洪璋多次被评为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被评为北京高校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非常向上》、中央电视台12频道《夜线》、河北电视台节目“真心英雄”等栏目;《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报刊都对杨洪璋先进事迹做过报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2014年4月,他被评为 “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北京榜样”;被中宣部评为全国“节约之星”。在荣誉面前,杨老师说:“我爱这些贫困的孩子们,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会坚持把帮困助学工作做下去!”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激扬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帮困助学活动当中,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在奉献中收获快乐。在他的带动下,甘作奉献、爱心互助等志愿服务精神在北京物资学院已蔚然成风。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14:53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