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骥伏枥献余热 甘做人民“四大员”

——山东省德州市离休干部冯良才同志先进事迹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冯良才,回族,1934年1月出生,1948年6月参加工作,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6月离休。离休后被推选为德州市德城区南营清真寺主任、德城区伊斯兰协会副主任等。20多年来,冯良才情系少数民族群众,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展示了一名离休干部的崇高品德,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个人被评为全省“五好”离退休干部党员,所负责的南营清真寺先后被授予全省和谐宗教场所、全省文明宗教活动场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创建和谐寺庙教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民族政策的宣传员

德州市德城区南营社区是一个汉、回、满、维等多民族杂居的社区,各民族群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不尽相同,不同民族群众间交流少、沟通少,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成为社区干部的一大心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社区领导想到了在社区居住、刚刚离休的冯良才。但冯老刚刚离休,清闲日子还没过几天,能管这个“闲事”吗?社区领导陷入了犹豫。

当社区干部找到冯良才时,冯良才说:“党教育我这么多年,为党和人民发挥余热,我义不容辞!”就这样,刚刚离休的冯良才再次走马上任,肩负起民族政策宣传员的角色。虽然这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岗位,甚至没有任何的报酬,但冯良才想到的只有“党交给的任务”。登门上户、走访调研、统计情况,他干得不亦乐乎。他倾心尽力,在少数民族群众间积极宣传爱国爱教思想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劝导汉族群众包容开放、相互理解,大力倡导“回汉一家亲、和谐一家人”、“同住一社区、共建一个家”的工作理念,如今的南营社区民族更团结、社区更稳定、社会更和谐。

社区矛盾的调解员

近年来,伴随经济发展,外地回族、维吾尔族同胞在德州务工经商的逐渐增多,他们的权益需要维护,诉求需要表达。同时,对他们在当地发生的一些矛盾和纠纷,因牵涉民族宗教问题,有关职能部门解决起来也较为棘手。为此,德州市、区两级民族宗教局倡导建立联谊会,由冯良才任会长,调解矛盾,处理纠纷,维护稳定。

今年3月份,回民群众盖某母亲住院治疗期间不幸去世。盖某将母亲遗体抬到清真寺准备安葬时,忽然觉得母亲离世是由误诊导致的,随即想联合亲戚朋友把母亲遗体抬到医院门口。冯良才及时出面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协调医院和当事人双方和谈,很快化解了一场即将激化的矛盾。多年来,冯良才主持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余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80多万元,矛盾调处率达100%。

回族群众的服务员

南营清真寺历史悠久,建成至今约300年,因破烂不堪,规模又小,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穆斯林群众举行宗教活动的需求。2006年,冯良才积极帮助筹集资金120万元,重新修葺了清真寺。新修清真寺内大殿、南北江堂、殡仪大厅、接待室、会议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布局结构合理,格调朴素大方,配套服务齐全,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极大地方便了回族群众,在德州市乃至山东省独树一帜。每年的开斋节,来自甘肃、青海、新疆等地的外来务工经商者都来寺里过节,充分展现了一个和谐、文明、祥和的活动场所,成为一道展示民族和谐的风景线。

清真寺修缮以后,到寺群众日益增多,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冯良才主持成立了清真寺寺管会,将沿街营业房对外租赁,租金收入用于维持清真寺日常运转,以寺养寺,并对资金严格管控,促进了清真寺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后顾之忧。针对回族青年找对象难,大龄青年多的实际,冯良才主持组建了义务婚介所,为回族青年牵线搭桥,目前已有50多对男女青年通过婚介所喜结良缘。

建言献策的参谋员

冯良才热衷于社会事业,积极建言献策,奉献力量。在德州市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中,冯良才充分发挥了一名参谋员的作用。他利用曾在航运局工作过的有利条件,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多方筹集资料,撰写文字材料2万字,为大运河成功申遗作出了贡献。

南营街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冯良才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他积极向区领导反映情况,共同协调区有关部门,连夜对道路进行维修。道路通了,居民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冯良才的心里也顺畅了。

离休20年来,冯良才不为名、不为利、不计得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誓言,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为民情怀!

 

中共德州市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24日 11:11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