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矢志不渝育种情 花到深处别样红

——陕西省长武县退休干部梁增基事迹材料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梁增基,男,193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咸阳市长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术推广中心退休干部。他出生于广东省高州市,1961年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后,扎根长武钻研小麦育种。53年如一日,执着坚守在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前沿,突破和创新“高强抗锈、抗旱高产、多抗优质、高产优质、用调解播期避开病毒病并提高抗冻性”等五大难题,培育了国审“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省审的“7125”、“702”、“长武131”等优良品种,在陕甘旱区和河南、山东部分旱区推广累计过亿亩,增产25亿公斤、增收40亿元以上。梁增基所有品系还被用做科研“亲本资源”,被陕、甘、鲁、京等6个育种单位用作亲本育成21个品种推广。培育的小麦品种获国家农业部、陕西省政府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先后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市特别贡献人才等殊荣。

提起梁增基,在陕西乃至全国农业科技界,真是蜚声在外,同行皆悉。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总是白衬衣黑裤子,手提公文包,肩挎老水壶,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穿梭于田间地头。没有工作日和礼拜天之分,没有白昼和黑夜之分,没有在职和退休之分,不管风吹雨打,他都坚守工作岗位,被群众赞誉为农业科技界的“不老松”。

深情耕耘,他把小麦条锈病挡在西北。1961年,梁增基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来到西部偏远贫困县——长武。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简陋的实验设施,他想方设法,细学深钻,把自己的住房当工作室,把自己的工资当做办公经费,育种实验过程,他都亲力亲为。他曾经为了“两杂”北繁南育,先后三次上北京、下海南,没有材料自己找,没有劳力自己干。他在“无技术基础”、“无育种场地”的条件下,先后培育了国审的“秦麦四号”、“长武134”、“长旱58”,省审的“7125”、“702”、“长武131”等小麦良种,“7125”、“702”随后作为主栽品种在咸阳北部、平凉地区和黄陵、天水等地推广累计600万亩以上,长武小麦亩产从此跨越了100公斤,该品种还被全国锈病会议确认为全国抗锈品种之一。“是梁增基把小麦锈病挡在了西北,在推广区阻断了小麦锈病南北传播的道路。”杨凌小麦专家对此十分感慨。

72岁退休以后,梁增基没有停下科研的步伐,他依然天天在试验田里奔忙。他参加了咸阳市老科协长武县分会,充分利用自身专长,帮助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2013年10月,他推广小麦良种“长旱58”,种植户有23户面积90亩,有一户群众反映出苗率较低,他得知情况后,和助手紧急赶往种植户地头,分析造成出苗率低的原因,制定补救方案。梁增基对农户承诺,明年亩产少于900斤,他个人按市场价予以补偿,今年夏收“长旱58”获到了丰收,得到大家赞扬。

笃行勤俭,他以为群众播撒爱心而享受。梁增基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他在小麦育种上取得的成就让无数人敬仰,但他却视名利为身外之物。1971年,历经10年潜心研究,梁增基培育的“7125”“702”成功面世,累计推广种植面积600万亩以上。对于这样一项可以扬名于世的巨大科研成果,梁增基没有进行任何申报,而是赠送给农民群众自行繁育推广,将多年的心血无私地回报给了渭北人民。1986年,“长武131”刚面世不久,种源短缺,黑市每公斤卖到3元钱,有人劝他趁机捞点“外块”,但他严辞拒绝,所有卖种子的钱全部归公,用于试验和生产。

在咸阳市第一届优秀人才表彰大会上获得的“特别贡献人才”奖,奖金50000元,他全部捐献给贫困学生;今年他又把长武县奖励的10万元捐给十里铺村搞基础建设。他还曾为十里铺村小学迁建捐资1000元,为十里铺村铺水泥路捐资3000元。全国一些知名科学院所先后发来商函,许以优厚条件请他去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他说,我的人生在陕西,我的事业在育种,培育优质良种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梁增基对待群众是慷慨的,对待自己却是苛刻的。直到今天,他住的还是50多平米的廉租房。50多年间,一顶草帽、一辆自行车、一个老水壶、一个黑皮包,是梁增基随身的“四件宝”,这一幕也永远定格在了群众的记忆中。

五十年一个轮回,他为社会创造财富超过40亿元。1997年,梁增基又献上了一份厚礼——“长武134”问世,其半矮秆、抗倒高产、抗条锈、叶锈等实属国内少有的品种。

2001年,68岁的梁增基又推出了“长旱58”,这是把水地品种的抗性和油脂性植入旱地品种,是个优质高产多抗性的小麦品种,随后被列入了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梁增基再一次向世人证实了旱地里也能产出金粒粒!尤其值得点赞的是,梁增基年过八旬之际,依然耕耘不止,培育出了适应性更强的“长航一号”,今年6月,已通过省级审定,其高产性不亚于“长旱58”,抗旱抗冻抗青干则远优于“长旱58”,也远超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晋麦47”,这将成为旱地更稳产高产的优良品种。

“老梁是陕西农民的功臣,他把旱地收几斗麦提高到600多公斤,而且还能磨出好面,是名符其实的‘土地公’!”渭北旱塬的群众从心里把他当神一样敬。目前,他正全力培养并指导一名农科研究生,希望其能够传承自己的事业,继续为培育旱塬强筋高产抗逆综合性一流的优质小麦新品种而不懈努力。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5日 16:44 来源:共产党员网 编辑:孙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