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环绕,青山相靠;抬头即是长城,放眼都是“别墅”。“想上网?没问题,村里有无线网络。”67岁的村民陈秀伶热情地招呼记者到她的“别墅”做客,“以前我们司马台村可不这样,这都多亏了镇上的何书记。”
陈秀伶口中的何书记叫何丽娟,是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党委书记,司马台是何书记的包点村。
“以前我家在离这不远的山坡上,门前就是一道大‘梁’。”陈秀伶说,“路不好,只能用筐背水果出来卖,一天最多挣个几十元钱。”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区,几年前,古北口的乡亲们生活得还很清苦。但盼发展、盼富裕,早已成为压在大家心头的强烈愿望。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2010年,何丽娟出任古北口镇党委书记,她跑村入户做调研,到处拜师讨高招。古北口地处“京师锁钥”,著名的古北口长城就在此处,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依此,她先后提出了“文化立镇、旅游强镇、生态富民”的发展思路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特色镇”的奋斗目标。
说干就干!作为准备引进的重大旅游项目,“古北水镇”能否成功落地,司马台村的搬迁是个大问题。“没了地,我们靠什么生活?”村民倪凤民回想起搬迁时的情况说,“镇上说以后搞民俗接待,可我们从没搞过,心里不踏实。”
“只有心里有群众,脚下才会有力量。”作为搬迁总指挥,何丽娟将司马台村502户的基本情况和拆迁政策全部烂熟于心,每家几口人、几间房、面积多大、土地多少、院外有没有建筑全都一清二楚。她白天挨家挨户做工作,晚上把村里的老人、妇女接到村委会讲政策,为了工作连续20多天没回过家。“人嘴两张皮,当时说什么的都有。”陈秀伶说,“一个女同志,为了我们过得好,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病了都不跟大伙说,看着我都心疼。”
“乡亲们的家就是我的家,他们的心情和顾虑我都理解。”何丽娟说,“谈到动情的时候,大家就一起掉眼泪,那我就陪着他们边哭边谈。”何丽娟的真情打动了乡亲们,仅用50天时间,司马台村就完成了502户、1131口人、393套院落、4000多间房屋的搬迁任务,无一上访。
2012年,四处投亲奔友的乡亲们如愿回迁司马台新村,倪凤民家也住上了220平方米的“别墅”,搞起了民俗接待。“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客房安排、统一价格结算。” 倪凤民说,“今年‘五一’来的游客太多,从上午10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小长假3天的毛收入有1万多。”
据统计,“古北水镇”项目自2014年元旦试营业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40万人次,实现收入6672.6万元。
项目落地了,乡亲们富了,何丽娟却依旧喜欢往村里扎。为了能更好服务群众,何丽娟在全镇开展了“摆桌上门”——“镇党政领导干部民情日活动”,要求党政干部把桌子摆到村里,现场解决问题。同时,将每周五确定为群众接待日,从书记镇长到各职能部门,都要开门听取群众意见,拿出“按着葫芦抠籽”的精神抓好落实。
“在基层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老百姓居家过日子。” 密云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颖说,“干得好不好,就是看跟群众有没有真感情,是不是真的为大伙想。丽娟同志做到了。”
延伸阅读:
基层工作就是要让农民增收致富——记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党委书记何丽娟
共产党员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49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