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记贵州省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芬芳满山村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山路上盘旋了几十个弯,岩博村呈现在眼前:山林间是一幢幢白墙青瓦的小楼,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山坡上,特种养殖场、酿酒厂、养鸡场等村办企业错落分布。坡顶上,篮球场、卫生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13年前,这个乌蒙腹地的彝族聚居村却是另外一副模样: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水,年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的村民在温饱线以下。一年一度的祭山大会,竟然买不起一只羊和两只鸡。

  “没有她,就没有岩博村的今天。”谈起变化,村民无不感谢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2001年元旦,30岁出头的余留芬担任起了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开过照相馆、超市,做过木材生意的余留芬,大家一致认为她会发展、有思路。“这个村支书我不当则罢,当就要当好!”余留芬说。

  上任第7天,余留芬带着村民开始修路。她每天起早摸黑,既当指挥员又当筑路工。缺资金,她就从自家拿出4万元钱垫上。路修到一半,要占用几户村民的房子,有个别村民反对。余留芬去做思想工作:“如果你敢签字,你家子子孙孙以后都不走这条路,那我就把路改道。”问题迎刃而解。

  经过三个多月奋战,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进村公路,让岩博村彻底告别了肩挑背驮的历史。

  路通了,穷根依旧未除。余留芬四处打量,终于捕捉到一个机会。

  原本属于村集体资产的岩博林场,此前一直由一个外地商人承包,2002年,因管理不善,商人开出17万元的价码,急于转手。此时,岩博村周边有大小20余个煤矿,需要大量木材用于矿井建设。余留芬和村干部、村民商量,想把林场“赎回来”。

  有人担心,这买卖会不会不划算?余留芬想到了办法,上山去摸底。为了防止对方反悔,余留芬带着村干部深夜打着手电上山,不数小树,只数长成材的大树——只数了1/3的林场面积,就发现至少5万棵树,价值已超过17万元。

  村集体没有一分钱,余留芬就“借鸡生蛋”:她找当地的煤矿企业借到5万元,条件是以后用木材偿还。自己垫付了5万元,又从乡政府、担保公司借款,终于把林场买了回来。通过间伐林木,岩博村当年不仅还清了借款,还盈利16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余留芬开始琢磨如何以钱生钱。

  岩博村周边煤矿众多,大量煤矸石废弃堆场,无人问津。而附近的煤矿和群众又大量需要砖块建房。余留芬灵光一闪:干嘛不用煤矸石来制砖!2002年,她果断决定用林场抵押贷款30万元,发动村民入股,投资建起了煤矸石砖厂,当年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岩博村地势陡、耕地少、林地多,余留芬认为,青山绿水也是优势,要学着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经营村庄,只要找对路子,穷山沟一样可以有大发展。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余留芬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成立岩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支部+公司+农户”模式运营,村里与村民签订参股分红合同,以股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或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公司发展,监管公司运作。公司着力发展特色养殖、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和酿酒等产业,先后办起了12个养猪场、4个养鸡场、2个休闲山庄、1个酿酒厂、1个火腿加工厂,开启了岩博村公司化发展之路。

  观念一变,富了一片。“她看问题很准,上的项目都很符合市场的需要,胆大心细,敢想敢干。”说起余留芬,村民肖海龙很感激,过去他曾经是村里最为贫困的村民之一,而现在他已用分红的钱买了一辆轿车。

  “刚开始时,心里也慌得不行。”余留芬并不避讳当年的压力和彷徨。为了村里的发展,仅有初中文化的她,跟儿子学会了上网、打字,养成了每天看书、看报、看经济新闻的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她就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学习人家的好思路……

  在村民眼里,余留芬不仅仅是一个能干的人,也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有村民患直肠癌,余留芬亲自开车将其送往几百公里外的大医院治疗;她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搞养殖……2013年,岩博村党支部升格为党委,村集体资产达36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1万元。

  眼下,在余留芬的努力下,村办企业小锅酒厂成功引入外来投资,酒厂的年生产规模将提升到5000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这地道的彝乡酒,很快就会香飘万里。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9日 10:3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