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邢春桂:小纸片上写大爱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金家庄街道新风社区,人们经常看到一个熟悉而忙碌的身影,她穿梭于居民区楼群中,奔波于东家西家的琐事里,15年如一日勤恳工作。她就是新风社区党委书记邢春桂。

  新风社区地处马鞍山脚下,是见证城市发展、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旧小区,辖区居民4300户,13800人,孤寡老弱病残多,下岗失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服务需求多。1999年,35岁的邢春桂告别了11年的教师生涯,走上了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从社区副主任到主任再到社区党委书记,她来了就从未离开。

  “当好社区书记,就要建好这个‘家’。”邢春桂说。2005年新风社区整合重新组建时,只有不到15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地方小,基础设施差,很难满足居民需求。

  2008年,邢春桂带着社区班子成员在小区走访,发现一个废弃的土山坡,这让她欣喜万分,第一个想法就是“愚公移山”法,在土山坡处建一座社区服务大楼。跑腿、磨嘴,一次次跑开发单位、规划局……2009年,盖成了1200平方米的综合性社区服务大楼,让百姓办事“一站式”,活动有去处。

  建好“家”,邢春桂也在想办法管好这个“家”。为了让更多党员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模范作用,她改变了过去按片区设立党支部的做法,将社区130多名党员按个性和特点组合,组建了服务型、创业型、文化型、学习型“四型”党支部,让每个支部都成为带领和帮助群众的“火车头”。

  社区居民何宗水,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妻子患有眼部残疾,家中还有上学的孩子,生活十分困难。“创业型”党支部党员为夫妻双方推荐创业项目,帮助他们开了家小百货店。同时,党支部还举办了插花、计算机、保安等多期培训班,48名居民都取得了创业技能证书,走上了各自的创业之路。

  2012年,邢春桂在社区走访时发现,社区大多数人员都在外务工,留下孩子独自在家或者由老人照看,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随后,邢春桂带领工作人员,竭力争取财政资金,将原居委会近300平方米的闲置房重新装修,改造成了包括教室、餐厅、休息处在内的“爱心家园”,为社区内的留守儿童、残疾人子女、低保特困家庭子女打造了一个温馨的港湾。“爱心家园”还设了5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了社区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孩子们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接送上下学,中午在爱心家园就餐和休息,下午放学后回到爱心家园完成作业。

  “把孩子送进‘爱心家园’我很放心,而且我也在‘爱心家园’就了业,书记真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32岁的社区居民李丽说。

  “邢书记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标杆,是一面旗帜。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把社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她的敬业让我们真心佩服。”社区工作者周亚琴感慨地说,“早上7点半她就到社区了,下班时间没个准点,有时候忙得照顾不到儿子,就让我们给孩子送点饭过去。”

  在家里,邢春桂是长女,有4个年逾80的带病老人需要照顾,爱人下岗,平时打点零工。前几年,母亲患肾功能衰竭和脑梗塞,她没时间带老人看病。弟弟患了肝癌,她没时间去照顾。儿子常常抱怨:“你比总理还忙,我从小到大你都没有接送过我上下学,从来都没参加过学校的家长会。”

  “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做好。”邢春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社区里的大小事都亲力亲为:不定期去孤寡老人家帮老人料理生活;为社区邻里解决矛盾纠纷;下水道堵了,她一锹一锹把臭气熏天的污泥铲到垃圾桶;患肌肉性萎缩症的小伙子瘫痪在床没人照顾,她端来热饭,一勺一勺地喂……68岁的社区老人田家根说:“我们这里出了好人了。”

  在邢春桂的包里有两样东西从来不会少:手机充电器和小纸片。社区居民都知道她的号码,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那些小纸片上,密密麻麻写的全是第二天要为居民做的事,做完一件销一件,而这样的纸片就一直没断过。“社区的事情做不完,我这心就放不下。”邢春桂说。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1日 14:35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