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一面不倒的“红旗”——记广西富川县白牛自然村党支部书记唐旺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乡亲们更习惯叫他“红旗”。

  他的真名叫唐旺旗,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白牛自然村的党支部书记。白牛村地处该县腹地,居住着400多名瑶胞。由于交通区位欠佳,观念陈旧落后,以往村里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由此,常被周边人笑话“牛也白牛”。

  如今的白牛村,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万元,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农户也大有人在。村民们挺直了腰杆,就像村口那尊白牛石雕一样“牛气十足”。

  这离不开“红旗”的努力。早年间,靠跑运输起家的他打算去外地把生意做大,却因一件事改变了想法。

  多年前的一个除夕,邻居上他家借米下锅,说到伤心处抹起了眼泪。这一幕像锥子一样,深深扎在唐旺旗的心上。“没想到,自己在外头闯荡那么多年,父老乡亲却连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再不赶紧为村子做点事,还要等到什么时候?”他暗下决心,“只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哪怕苦上十年八年,也不要紧。”

  1994年,唐旺旗在全体村民会议上,“自荐”当起了自然村村长。之后,他组织村民外出考察,见周边几个县仅靠种柿子、桃子,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1500元,是白牛村的好几倍。大家很羡慕,回来后“照葫芦画瓢”,都自发种起了柿子树。

  一晃几年过去,令人失望的是,柿子树并没有如愿成为“摇钱树”,反倒成了只长叶不挂果的“风景树”。无奈之下,大家只能砍了树当柴烧。眼瞅着乡亲们的付出全打了水漂,唐旺旗心里很不好受。他认真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果树分散难以管理,种植技术也不过关。

  不服输的“红旗”,召集党员们一起商议,大伙儿一致认为:土地不整成块没有出路!必须把土地集中整合起来,成片进行大规模种植,由集体组织统一开发,选择质优价稳前景好的品种,才能成功。这就拉开了白牛村“土地流转”的大幕。

  1996年,“土地流转”在农村还是新生事物。很多人乍一听要把自家的地拿出来,由集体重新分配,心里很不乐意。万一把自家的好地充了公,换回来孬地可怎么办?有这种担心的人,为数不少。

  于是,有村民连夜在责任地里挖屋脚、打地基,说要建新房,不肯将土地交归集体;还有人耍横躺在整地的推土机跟前,不肯起身;更有甚者,一言不合,直接一柴刀砍向唐旺旗肩头……

  怎么办?认准了方向,不能变!唐旺旗带着党员干部,找想不通的村民摆事实、讲道理、做工作,就连年三十晚上也没闲着。他苦口婆心地劝说:“现在家家户户手里都攥着好些块零散的土地,每天转场的时间都快赶上做农活的了。要是重整了土地,开出大果园,一年少说也能挣上1万。”经过四个多月的准备工作,初步整合出300多亩土地。这次,经过精心考察、征求意见,村里决定种植脐橙。

  承包果园时,也闹了场小风波。毕竟,谁都不愿意要别人挑剩下的、土质不好的地。又是唐旺旗和村里10多名党员以身作则,甘愿吃亏,主动让群众先分先挑。

  “看着党员们把条件好的土地留给我们,自己领走了路又远土质又差的地,我们还怎么好意思再挑挑拣拣、不支持村里工作呢?”村民唐增文回忆。

  最终,全村连片开发种植脐橙共达2700多亩。这次,“红旗”特别注重补上技术“短板”。他先是从县里请来技术员,对全村果农进行技术培训。为了巩固培训效果,他还以党员为骨干,成立了全县第一个脐橙种植专业协会,从种植、维护,再到后期销售,全由协会直接对接市场。几年来,共培训了100多名技术骨干,几乎家家都有懂种植的技术高手。

  “农村工作,有时候不全是思想工作做通的,而是老百姓尝到甜头才想通的。”村干部唐明亮说了句“大实话”。

  提及土地流转的甜头,唐旺旗如数家珍:“一是统一规划种植,形成规模效应,避免了土地抛荒,外出务工的村民年底能凭划归土地份额领取分红;二是调动了村民的承包积极性,种植收入加上分红,不比打工少,还能守着家里人不出村。”

  选准了发展道路,群众又是那么信赖村干部、信赖“红旗”,还有什么能阻挡村子的发展呢?如今,白牛村真的“牛”起来了。除了脐橙,唐旺旗还带领乡亲们发展“猪—沼—果”“猪—鸭—鱼”立体生态种养业,延伸产业链条。村民收入年年有增长,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还雇佣了近百名外村人帮忙打理果园。

  2006年,白牛村成立了富川第一个自然村党支部,唐旺旗当选党支部书记,众望所归。下一步,唐旺旗计划在果业深加工上做文章。比如兴建现代高效冷藏仓库,农户只需将新鲜脐橙交给协会,由协会负责统一管理储存,有计划地向市场分批供应,保持价格稳定。再比如加工一些脐橙副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党员群众眼里,唐旺旗就是带领他们脱贫致富的旗手,大家愿意跟着这面“红旗”,一直走下去。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18日 15:14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