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永远冲在一线的“记录者”——记福建省龙岩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吕洪荣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他不是专业记者,却用29年的时间、1万多个日夜,产出了数量惊人的文字和图片,记录着福建省龙岩市国土资源的发展进程,记录着来自基层的感人故事。他的报道,一次次让龙岩这个革命老区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引起省里乃至国家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他留给自己的,只有标题下面的“吕洪荣”三个字。

  从福建调研找矿突破回来后,每每回想,记者脑海里总会蹦出来一段旋律:“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当兵就要上战场,是虎就该山中走,是龙就该闹海洋……只要军号一声响,一切咱都放一旁!”这是多年前记者在军校时学会的一首军歌,再一思索,这说的不就是吕洪荣嘛。

  龙岩国土有条龙

  福建省龙岩市国土资源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吕洪荣,是个相当“非主流”的公务员:背着相机、扛着摄像机、追着新闻到处跑,这和以往人们印象中追着领导跑的机关办公室宣传员形象相差太大了。

  1962年出生的吕洪荣属虎,拥有地道“客家人”和气相貌的他,性格里却有“虎”的一面:深夜全程参与龙岩市联合打击非法开采稀土矿专项行动、元旦奔赴马坑铁矿外围石岩坑矿区采访定向钻探技术、数次第一时间徒步挺进饱受台风肆虐的重灾区拍照采访、跟随美国专家13次深入人迹罕至的梅花山腹地探秘华南虎……你肯定不会想到,以上这些都不是领导交给他的任务。他不是职业记者,但做的事却比许多职业记者更专业,而且经常是摄影、摄像、采访、写作一个人全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只要发现有新闻线索,我就会不顾一切地全情投入”。

  1996年8月8日凌晨,上杭县爆发了特大洪水。在没有接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34岁的吕洪荣一大早便独自一人扛着笨重的摄像机和4架照相机冒雨赶到汀江河边拍涨水的镜头,他站在一个随时都可能倒塌的土墩上迎风拍了10多张照片。回到家时他已被冻得浑身发抖,当晚就发起了高烧。妻子埋怨他:“你这是何苦呢?你不去又不会有人责怪!”他不以为然,第二天,就又歪歪斜斜地出发到重灾区采访。

  在“干傻事”中,他挖出了珍贵的“金子”。当他询问一位当地大娘家中受灾情况时,出乎意料的是,大娘并没有向他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而是反问他其它乡镇的灾情如何、有无人员伤亡等。深受感动的吕洪荣连忙扛起摄像机对准大娘,一段反映中国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表现出坚强善良优秀品质的珍贵影音资料得以留存。之后他又连拍了7张照片,其中有2幅还被中国新闻社给世界各地新闻机构发了传真,这些抢到手的新闻图片,比专业记者发给中国新闻社的图片早了整整2天。

  周围不少朋友看到他如此痴迷新闻工作,善意地对他说:“抢新闻是新闻单位记者的事,你没必要那么积极。”可吕洪荣总会非常认真地应答:“如果我们这些生活在最基层的通讯员不去抢这些新闻,那些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事,就有可能失去上报的机会。”

  龙岩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记者,来龙岩一定要看看吕洪荣的“四库全书”:“他有个习惯,每当自己的作品在媒体上发表时,他就把那些稿件剪下来贴进簿子里。几年前,我们把那些剪报簿叠起来,厚度刚好和他的身高一样,现在肯定超了。”在记者的强烈要求下,吕洪荣打开他办公室的铁皮柜抱出一本本厚达10厘米的文件夹。《一个基层所长的四个小时》、《客家土楼:集约节约用地的经典之作》、《山沟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一张张泛黄的纸片,震撼着记者年轻的心,使记者对这位前辈同行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江山快手”成长记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34年前,当吕洪荣还是一个莽撞少年时,便怀着对军营的向往,瞒着家人和同村好友跑到15公里外的邻乡卫生院体验去了。参军临行前一个晚上,父亲饱含深情地对他说:“你到部队后,要自觉养成每天写日记的好习惯,这样对你以后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之后,不管训练再艰苦,他都坚持天天写日记,把一天当中经历的事情以及所思所想全部如实记录下来。

  5年的军旅生涯,21本厚厚的军旅日记,磨砺了他耐得住寂寞清苦的韧劲和敢于面对困难、从不屈服的毅力,更使他养成了观察记录的好习惯,练出了“笔头子”。

  1985年,参与《上杭县志·城乡建设志》编写使吕洪荣深深爱上了生养自己的一方水土,从此与地方国土资源事业结缘。或许是拜军旅生活中养成的写日记的习惯所赐,在地方志编写中,从未接触过这类工作的他,很快便显示出了出众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快速成文能力。

  自1985年接触新闻工作至今,一眨眼吕洪荣已是有29年“工龄”的老通讯员了。从当初每月上稿几篇到现在的每天平均上稿1篇以上,他累计已发表各类新闻稿件近8400篇。

  1991年,由于写稿成绩突出,龙岩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破例为他配置了一架进口摄像机和一部中档照相机,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市直机关单位引起轰动,因为他使用的摄像机比电视台专业记者的还要好。

  1996年,他曾创下年见报864篇的记录,超出当年上杭县委报道组4名专职人员合计见报量156篇,这一记录至今在上杭县无人打破。

  自打他1998年进入龙岩市国土资源局,该局的新闻宣传信息工作一直是福建省国土资源系统和龙岩市委办、市政府办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他先后经历过五任局长。尽管办公室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办公室。

  吕洪荣连续18年被福建省国土资源厅评为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宣传工作先进个人,14次被《海峡资源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先后被全国40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撰稿人或驻地记者。2008年,他被福建省龙岩市委、龙岩市政府授予“龙岩市志编修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他被龙岩市政府授予“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就在本文见报前几天,他又被龙岩市直机关党工委授予“2012~2013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在吕洪荣的周围,总有不少爱好新闻的朋友问他:“你一年上稿几百篇,有什么诀窍吗?”他说:“诀窍有,那就是除了要有一颗对新闻事业执着追求的热情和恒心外,还要有一股勤奋好学、敢于吃苦的干劲。”作为局里的宣传报道干部,他平时大部分时间还得忙于写各种材料和应付办公室各种事务,于是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进行“自我培训”,广泛学习新闻知识,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

  此外,吕洪荣经常和同事们说,作为基层通讯员,要大量接触各种信息,离新闻现场要近,眼睛和耳朵要时刻保持新闻敏感这一“特异功能”。因此哪怕是平时逛街、走访亲友,参加娱乐活动等等,都变成了他广义的采访活动。

  爱新闻的战士叫记者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海峡资源报龙岩通讯站记者,资源网、中国土地网特约撰稿人,龙岩市土地学会秘书长……当年天不怕地不怕的毛头小伙儿,现在已是拥有众多头衔的“腕儿”,记者问他最喜欢哪个,他笑着说:“还是叫我记者吧。”

  吕洪荣对新闻工作的爱从不挂在嘴上。在外人面前,他总是自嘲自己是新闻界的“散兵游勇”。但记者看得出来,其实他比谁都重视新闻这个“副业”,因为他不仅在新闻采写上相当专业,而且内心深处对新闻爱到根本停不下来!如果有人问吕洪荣的时间都去哪了,答案只有一个——采写新闻去了。

  多年来,新闻在吕洪荣生命中已变成像喝水吃饭一样不可或缺。为了写稿,他不仅把业余时间全搭上了,就连节假日也从未轻松过,有时甚至忘了吃饭和休息;因为写稿,他顾不上料理家务,顾不上走亲访友;难得进京一趟,他买回家130多份报纸,而妻子让他买的东西却忘到九霄云外。为此他没少挨家人朋友的抱怨,但他说:“每当看到自己用辛勤汗水所写的稿件变成一个个铅字见诸于报刊,我就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和快乐。”

  吕洪荣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得益于他对日常身边事“有心”,对家乡人“有情”。随时随地关注着周围的新生事物已经成为吕洪荣多年来的习惯,平时外出,他相机从不离身。就连他的名片上也印着一句话——“欢迎提供新闻线索”。

  而接到线索,第一时间到现场去,则是吕洪荣的“铁则”。对他来说,如果把采写新闻比作上战场,那新闻线索就是嘹亮的军号。1996年被《闽西日报》评为“读者之声”好新闻的照片“司机打瞌睡,险些出人命”就是来自素不相识的群众来电。当时对方只说了声:“北环路闽杭旅馆门口发生汽车撞墙事故,你快来!”吕洪荣来不及细想此信息是否有假,便背起摄影包直奔出事地点。当他忙完拍照准备离去时,刚赶到的一位交警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怎么老是跑在我们的前面?”

  在这种观念的驱动下,台风洪水等灾情第一时间被外界所了解,一系列土地利用好经验好做法被挖掘,贫困学子得以圆大学梦。

  2001年8月下旬的一天,当吕洪荣听到长汀县红段村高考第四名的钟伦贵因贫困可能梦断大学门的情况后,利用周末时间,他专门驱车250公里赶到红山乡政府向小钟了解情况,并和他的同事给予小钟适当的资助,当晚还把小钟的遭遇写成新闻稿发给龙岩电视台和《闽西日报》,小钟最终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顺利进入大学。多年后,已在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的钟伦贵给他回感谢信:“在我心中,你们永远是我的恩人!因为自己受过恩,我也很乐意帮助别人,我理解那种快乐,我要向你说声谢谢!”

  “龙岩有真龙,姓吕名洪荣”,始终冲在新闻第一线的吕洪荣,像一条龙,把自己融入龙岩国土资源宣传阵线这条大河中,不时腾跃出灿烂的浪花。记者相信,这道忙碌的身影,今后能为大众带来更多来自龙岩的好消息,为地方国土资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27日 00:06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