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废墟上的死神对手

——记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见到王念法,是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的一片地震废墟上。

  35摄氏度的太阳底下,一个黑衣汉子正低头使劲儿搬挪着一块大预制板。听到叫他,抬头冲我们腼腆一笑,他黑红的脸膛上,一道汗水正顺着竟有些微微花白的鬓角流淌下来。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朴实又略显羞涩的山东汉子曾是“身经百战”、从死神手中“抢”回数十条生命的抗震英雄,是执行过国内外众多搜救任务的救灾急先锋,更是培养了数千人次、理论技术“多面手”的救援专家。而他,出生于1980年,只有34岁。

  “因为废墟下,有生命”

  “有人吗,能听到我说话吗?”每到一处废墟,王念法重复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他与死神的一次决战,胜负所系的则是废墟下的一个个生命。

  阿尔及利亚、伊朗巴姆、汶川、海地、青海玉树、舟曲、新西兰……究竟参加过国内外多少场救援行动,他没有算清过。但他独独记得的,却是自己错过的那次日本地震救援。

  原来,在日本地震发生时,王念法已先一步投入到新西兰的地震救援现场。2011年3月13日上午,中国国际救援队登机奔赴日本灾区,而王念法则是一个小时之后走下从新西兰回国的飞机。“就差一个小时,没能赶上去日本的班机。”直到今天,王念法还在为此遗憾。要知道,当时的他,已在新西兰的废墟上奋战了整整十天十夜!

  “生命至上,多救一个是一个。”在每一次救援行动中,任何一个废墟下的声音王念法都仔细留意,决不放过,仅在汶川地震中,王念法就亲手救出13个生命,而与其他队员配合救出的有49名之多。

  2011年,在赴新西兰救援行动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分配到的任务是在新西兰国王教育学院实施救援。这座大楼属于垂直坍塌,里面的受困者根本没有任何生存空间,其中掩埋着许多中国留学生。“我们就是希望能完完整整找到遇难者的尸体,但无奈天不遂人愿。”王念法说,大楼坍塌后,随即因瓦斯爆炸引发大火,把很多受困者直接烧成了骨灰。在这种困境下,王念法没有放弃,他带领其他队员清除废墟,像考古专家一样,用筛子把混杂在砖块中的骨灰一点一点地筛出来,整整齐齐放在袋子里,交给守候在废墟前的亲人……

  “面对死亡,是每一个救援队员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儿,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救援就意味着在死人堆儿里找活人。”王念法说。在海地搜救手记中,他写道:“其实,我是非常不愿意告诉任何人我是干什么工作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总是与地震、房屋倒塌、人员被埋等悲惨场面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天灾有谁能阻挡左右呢?我们能做的,唯有以百分之一的希望,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因为废墟下,有生命。”

  “唯一能做的,就是报喜不报忧”

  何红卫是王念法多年的老战友,他告诉记者,地震现场上,不管是钻废墟,还是爬高楼,第一个往上冲的,一定是王念法。

  地震救援这一高风险的职业对人有着极高的要求,体能是基础,技术是保障,但最关键的,是勇气。每一处地震现场,无不断石瓦砾横飞、燃气管线密布,在余震不断的威胁下,随时有着被掩埋、被炸伤的危险,而在搜救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遇难者尸体,更是持续挑战着援助者的心理防线。

  汶川地震救援中,王念法曾在废墟下发现了女孩马小凤。由于有桌椅的保护,马小凤并没有受伤。但当时她身上的桌椅早已不堪重负,多待一分钟就有一分钟的危险。王念法让其他队员在废墟外配合自己,他则将身体蜷缩在一面相对坚固的预制板下,用手一点一点将废墟清理出一个20厘米高的通道。由于无法完全钻到里面去,王念法便想到用梅花桩的方法来支撑废墟,他耐心地教女孩用输液导管来丈量废墟内的高度,请外面的队员帮着锯木头……就这样,几个小时过去,“当时余震不断,在那个狭小的通道里,我随时都可能和马小凤一起被埋在废墟里。”王念法回忆说,“但我知道,自己绝对不能慌,更不能怕,稳住才能救人。”最后,5个梅花桩被他一一立好,通道被打开,马小凤成功获救。

  记者注意到,在他办公桌下总是放着一个救援背囊。只要执行任务,王念法每次都是抬脚就走。速度最快的一次,6点半来的通知,7点半王念法和队员们已经集合完毕,8点半队伍整装出现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

  王念法曾经的队友步兵告诉记者,作为老大哥,王念法曾教他,“要出任务别打电话,就发条短信,只要一打电话,就放不下了。”一条短信也只有三个字:有任务。按完发送键后,他立刻关掉电源,把手机丢到行李里,再不打开。

  他没有时间让自己沉浸在一些情绪里,“每次从接到任务到正式离开就几个小时,而在这几个小时中,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包括检查个人装备,了解当地灾情等等。这不容许你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与家人的沟通上,唯一能做的,就是报喜不报忧。”(本报记者 杨舒)

  中国梦之动力 新青年之楷模

  本报评论员

  他是一位80后,今年只有34岁;他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在众多高学历同龄人当中毫不起眼;他出身贫寒,从小上山打草背柴火,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双手。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平凡的山东汉子,如今却是从死神手中“抢”回数十人生命的抗震英雄。在地震救援这样一份急难险重的职业中,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王念法同志,以自己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边学边干、边干边教,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王念法无愧为值得当代青年效仿学习的楷模,以王念法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拼搏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了伟大动力和无限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广大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王念法无疑是总书记殷切期望的践行者。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并不畏惧任务和职业的艰险,而是以执着坚定的信念,以对人民负责、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不断地在实践中勤学勤记、多学多思,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为民服务和为国增光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王念法的事迹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善于找准人生支点,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路途有好多种,只要敢于拼搏,条条大路都可通罗马。然而,对于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青年人而言,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无疑是看似吃亏实则最易出彩的明智选择。

  找准了人生道路,还必须正确地加以努力。我们要向王念法那样,不断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用自学勤学补学历教育之不足,以修德日新去职业倦怠之异化,以明辨坚毅拒物欲利益之诱惑,以笃实忠厚除好高好大之浮华。只有一丝不苟,从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起,才能经受“千磨万击还坚劲”,历练出过硬的本领和素质。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16日 07:1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焦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