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文朝荣:苍茫深山爱未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5年来,村支书文朝荣带领“苦甲天下”的海雀村脱贫致富。如今,他长眠在海雀山上,靠山瞰林,继续守护着这片他为之倾注心血的土地——

苍茫深山爱未眠

  文朝荣在林场查看松果收成情况。毕节军分区供图

  6月初的海雀村,山上绿树成荫、屋舍青瓦白墙,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的水泥硬化路连通各家各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苦甲天下”的贫困村。

  25年前,全村仅有78头猪、22头牛;如今,不仅村民户户养猪养牛,村里还建起了土鸡养殖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加到2013年的5460元,森林覆盖率从5%上升到70.4%。

  村民们说,这些变化都源自一个人——前任村支书文朝荣。

  不向落后低头

  海拔2300米的海雀村,地处云贵高原乌蒙山区岩溶贫困地带,是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最边远的一个村。这里山高坡陡,土地破碎,水土流失严重。过去,地里的苞谷秆还不及人腰高,种一坡只能收一箩, 村民家里断粮是常态。

  “那时都养不起家,真是没脸见人。”提起那段受穷挨饿的日子,村民王富华直摇头。

  要破解贫困难题,就必须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多种经济作物。下定决心,刚刚上任的文朝荣就带领村民踏上了解决吃饭问题的征途。

  “当归、丹参、红花,文支书都是带头种。”村民詹以香告诉笔者。开始时,村里不少人对改种经济作物心里没底,文朝荣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些村民没钱买种子,他就私人掏腰包,买好送上门。看着文支书种下的作物喜获丰收,村民们也来了劲头。如今,王富华一家吃穿不愁,有了存款,盖了新房,日子喜滋滋的。

  告别荒山秃岭

  “山上光秃秃、屋里干穷穷。”上世纪80年代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就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才有粮。”文朝荣在全村大会上说的话,现在仍然深深地印在大家心中。他千辛万苦从100多公里外的林场找到苗木运回海雀村,动员村民一起种树。许多村民不理解:饭都没得吃,还种什么树?文朝荣一户户上门解疙瘩、讲道理,终于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那些年,文支书带着我们在山上过春节!”护林员王德光回忆说。1987年冬,文朝荣带着全村的青壮劳力,一头扎进了沙尘四起的荒山沟,渴了就喝口山泉水,饿了就啃个冷洋芋。大年三十的晚上,文朝荣把家里仅有的两只大公鸡杀了,给植树的村民当年夜饭。连续3个春节,文朝荣都在山上度过。奋战3个冬天,全村30多个山坡种满了松树苗。房前屋后栽下了1万多株漆树。

  经过20多年的精心守护,曾经的“和尚坡”彻底改头换面,还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的称号。

  狠抓教育强素质

  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平均每对夫妇生育4个孩子,和高生育率同样触目惊心的,是村民极低的受教育水平,全村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5人。

  “海雀村想发展,必须少生娃娃,狠抓教育。”村委会上,文朝荣的态度斩钉截铁。他一边加大计生宣传力度,一边为扩建村小学积极奔走。在他的努力下,海雀村小学配齐了“班班通”教育设施,开创了汉、英、彝、苗多语种教学模式。

  “提升村民素质一直是老支书的梦想。现在海雀村已经基本脱贫,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海雀村的下一代多读书,靠知识致富。”新支书何涛是个大学生村官,他说,要把老支书未竟的工作继续干下去。

  多年付出渐见成果。海雀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从当初的13‰降到了2‰。2009年,村里第一次走出了大学生。目前,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11年,海雀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文支书走了,但他给海雀村民留下的财富——环境和教育仍在闪光。文支书走了,但村民们都说,要沿着老支书给村里趟出的发展路继续前行。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9日 06:41 来源:解放军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