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时代先锋】张红娟:陶醉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中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陶醉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中(时代先锋)
——记济南军区第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下)

工作中的张红娟。张颖摄(人民视觉)

  张红娟是一个有着19年妇产科工作经历的军医。

  “新生儿的啼哭最让我陶醉……我热爱我的工作。”这是张红娟常说的一句话。

  在医院里,在社会上,在张红娟曾经付出大爱的汶川抗震救灾、玉树抗震救灾第一线,人们纷纷把一连串饱含深情的赞美之词送给她:善良、无私、忠诚……

  从医以来,张红娟以无限慈爱坚守妇产岗位,守护新生命和他们的母亲,守护一名党员和军人的神圣责任,接生万名婴儿,接诊10多万名患者,实施手术数千例,精诚而热情,令无数患者慕其名而来,成为病人最信任的医生。

  “我的今天就是党和人民关爱的结果”

  张红娟对本职工作、对就医人员总是付出热忱之爱。微笑与谦和,常挂在脸上。几十年如一日,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能有今天,是党和人民关爱和培养的结果。”张红娟说。

  1981年秋天,张红娟刚满9岁,担任空军某师领航室主任的父亲,驾驶我国先进战机试飞时因突发故障坠毁在天山山脉。

  家中失去顶梁柱,张红娟失去好父亲,但组织伸出了一双双热情之手,让张红娟全家倍感温暖。知恩、感恩,在一家人的心中成为信念。母亲在师里招待所工作岗位上被表彰为“学雷锋模范”;张红娟和哥哥在上学、工作期间,一向口碑颇好……

  “孩子,你干的是行善积德的工作,要一辈子对病人好啊!”张红娟毕业从医后,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要记住党和国家的恩情,用出色的工作回报党和群众。

  医院副院长王志敏告诉记者,这些年张红娟行医从不怕麻烦,从不怕风险;只要群众需要,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在汶川青川,羊水破裂8个小时、胎儿胎心十分微弱的孕妇杨春波,在丈夫陈斌和救援队官兵护送下,先后求助4个医疗点,都因不具备手术条件而不得不转诊。

  没有吸痰管就用导尿管代替,没有消毒箱就用高压锅蒸煮,张红娟在简易帐篷中架起手术台,让人找来催产素和缝合线,终于迎来汶川震后灾区第一个小生命!这也是震后成功实施的第一例野战条件下剖腹产手术。

  在青海玉树,刚刚到达灾区时,一些人并不信任解放军的方舱医院。张红娟和同事们就主动爬山越岭巡诊,想方设法争取群众理解。

  在离方舱医院几百米的一处山坡上,住着一位60多岁的藏族阿妈。地震中她的右腿被房梁砸伤,拉开一条长长的口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清洗消毒,已经开始溃烂发炎。张红娟和战友们发现后,几次前去治疗,都被阿妈拒绝了。

  为了说服老阿妈,张红娟把手机里连日留存的接诊病人的照片挑选冲洗出来。看到一张张照片,老阿妈终于放下心来,跟着张红娟回到医院治疗。

  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张红娟用微笑打动患者,用手势和简单的几句藏语与病人沟通,坚持接急诊、守产程、做手术,连续超负荷工作62个昼夜,接诊2000余人次,手术27例,被称为“最善良的‘金珠玛米’(解放军)”。

  回族妇女杨秋艳患了侵蚀性葡萄胎,由于经济拮据,手术后化疗没多久,竟放弃治疗悄悄回了家。张红娟就直接登门拜访,一句“大姐,我来接你了”,让杨秋艳泪流不止。此后治疗,张红娟为她买锅单独开灶,熬鸡汤、炖羊排……“报销”来回路费,化疗结束还建议医院减免了大部分医药费。

  “我的命就是您给的啊!”杨秋艳出院时泪眼婆娑地拥抱了张红娟。

  “让新生儿幸福快乐地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妇产医生,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接触到的第一个人。我们工作的价值,就是让他们健康、平安、快乐地来到这个世界。”张红娟对自己职业的理解是这样的。

  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一名靠收废品为生的农村孕妇,在丈夫搀扶下来到妇产科。由于家里堆满废旧品,生活环境差,孕妇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异味。

  看到病人时,不少医护人员都掩鼻躲避,可张红娟却热情地迎了上去。由于床位已满,她主动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临时增加了病床,并亲自给产妇清洗身体,更换病号服,为她接生。当宝宝一声啼哭、来到人世时,张红娟笑得与新生儿母亲一样甜美。

  张红娟的授业恩师、原妇产科主任何康玲说,为保证每个生命都能安然出生,张红娟在业务上一直精益求精,练就了一手好医术。

  采访张红娟时,她特别提到,自己是妇产医学奠基人林巧稚的崇拜者。“林巧稚曾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妇产科医生,做名优秀的妇产科医生,还应当像绣娘做针线活一样灵巧。”

  为了能在手术台上“绣花”,张红娟有时间就自己缝补衣服、钩花活、织毛衣,每一样都做得精巧细致。时间长了,原本一双细嫩、光滑的姑娘手,变得粗糙起来,掌面布满了一层茧子。她总是习惯性地把手藏在身后,不愿伸也不好意思伸出来。

  可就是这种精巧,连以手术精妙著称的手外科同行们都夸她做的手术“就跟绣花一样”,不仅做的细致、伤口愈合好,而且动作一点也不慢。

  凭着一手好技术,张红娟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军校4年,张红娟门门课程优秀,毕业时年级第一名,被评为全优学员,并高定一职分配;35岁晋升为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成为医院最年轻的专业技术骨干;到西南医院深造,指导老师李宇迪破例让她主刀,成功完成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成为医院掌握这一技术的第一位妇产科医生……

  张红娟是个上了手术台就会忘记自我的医生。

  由于医院人手紧张,张红娟产后刚满3个月就重新回到手术室。一次遇到一个疑难病例,张红娟担心手术时间长,家距离医院较远,孩子喂不成奶,就干脆要求丈夫和孩子一起到医院。果然,手术一直做了6个小时,等做完手术,张红娟才想起襁褓中的儿子。此时,儿子早已饿得哭着被丈夫抱回家吃奶粉去了。

  “药是用来治病的。她最会给病人省钱”

  在153医院妇产科,张红娟是一面“金字招牌”,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院长李晓琼说,因为大家知道张红娟真心替患者着想。

  在张红娟眼里,药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赚钱的。她总是通过开小处方、用廉价药、减少检查等方法,尽量减少费用,患者称她“最会给病人省钱”。

  新疆籍老人王亚茹,年近六旬,在郑州探亲期间查出患有子宫癌,手术后,需要多次做化疗。张红娟专门为她制定了一套化疗方案,三步并两步,两样药并一样药,既减少了费用,还减轻了痛苦。考虑到来回路途远,张红娟就劝老人用调整好的化疗方案在当地治疗,老人却说:“路途再远我也不怕,我就相信你。”

  “要不是张主任劝我顺产,我哪能这么快就出院?”正在办理出院手续的产妇倪瑞,说起张红娟的好滔滔不绝,“待产那天凌晨4点,急诊电话打过去,铃声没响两下她就接通了……这样的好医生我们敬重!” 她还送来锦旗,上书“患者父母,医者仁心”。

  一切为患者着想,更为患者着想一切。在张红娟的家人看来,她经常会“多管闲事”,不仅是在治疗上操心,对患者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给考虑到。

  去年10月底的一天,张红娟突然接到一个来自青海玉树的陌生电话。打电话的男子叫元云,他的妻子曾经接受过张红娟的治疗。这次是他的母亲患上眼底黄斑变性,看不清东西,元云第一时间想到了张红娟。了解情况后,张红娟没有推辞,把医院地址发给元云,请他到医院治疗。赶到郑州后,张红娟亲自找到眼科主任田学敏,请他尽力帮助治疗,一直到元云的母亲康复出院。

  去年8月,妇产科来了一位急诊产妇,因难产痛苦万分。患者的丈夫非常激动,给张红娟塞了一个厚厚的红包。为了让他们安心,张红娟假装收下红包,很快成功实施剖腹产。等母子平安出院前,患者的丈夫收到了一张付费收据单,原来张红娟已经把红包交作住院费用。不仅如此,张红娟还针对产妇的身体情况,专门制定了产后康复计划。

  这些年来,张红娟对病人施以仁心诚意,从来不图回报,有许多人给她送来锦旗、感谢信,已经挂满了那个小荣誉室;也有人给她送来礼品、特产,都被她一一回绝;还有人追着她往她口袋里塞红包,张红娟婉言谢绝,实在推脱不了,也马上替他们交到医药费中。

  每当遇到这些情形,慨叹的人们就会问她,“张医生你对我们这么好,又什么不要,那你图什么啊?”张红娟则一再说:“救治和关爱患者,本来就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延伸阅读:

  汉族妈妈和73个“玉树宝宝”——记济南军区153医院妇产科主任张红娟(上)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6日 04:4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