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拱市村盛开的地涌金莲——记四川蓬溪县拱市村党支部书记蒋乙嘉(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初夏的早晨,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绿意盎然。从高处俯瞰,整个拱市村尽收眼底,坡台地上果树成荫,田野阡陌纵横,沟渠堰塘密布,鱼塘波光粼粼,白墙青瓦的小楼散落在绿水青山间。村里的标志性建筑文体活动中心四周,地涌金莲开得正盛。

  地涌金莲寓意积极、向上、坚持、奉献。村民也常常用地涌金莲来形容一个人,他就是给拱市村带来新生的村党支部书记蒋乙嘉。

  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

  在蓬溪县常乐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人莫嫁铁线沟(拱市村及周边几个村),三年两不收,男人挑担担,女人背背篼。”

  拱市村常年缺水,人多地少,是典型的穷山村。到2007年,人均收入才2000余元。

  “修房子太恼火了。”外出务工的石匠秦兴建准备修一座新房,但从村子到公路大约有3里多泥巴路,拉建材的车根本进不来,只能将建材卸在路口,然后用拖拉机分批转运。“一车建材要用1天时间才能全部拉到家,有时候建材多了,晚上还要派人在路口守夜。”

  “路难走,从村里到镇上平时要1个多小时,下雨天至少要走2个多小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运不出去,这让村民唐相章很是发愁。

  除交通闭塞不便外,让村民感到头疼的还有缺水问题。

  村民姜丰伦回忆道:“以前村里只有一条烂河沟,缺水的时候留不住水,汛期一到,水又要翻渠冲田,种地靠天吃饭。”

  因为条件太差,村里很多人出去打工都不愿再回来。村子里除了老人孩子外,就剩下大片大片荒芜的田地和那条几十年不变的泥路。

  如今走进拱市村,一幢幢小楼错落有致,一口口堰塘绿水荡漾,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在村落,把分布在方圆几公里的11个村组连接起来,一条条水渠在田野间纵横交错。

  2013年,拱市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152元,是7年前的3倍,摘掉了贫困村的落后帽子。从“三年两不收”的贫困村变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唐相章抱着3岁的孙子坐在自家的小楼前,指着门口的水泥路和屋后的水塘说:“都是蒋书记修的,能过上今天的好生活,多亏了他。”

  七年修筑扶贫路

  拱市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始于7年前蒋乙嘉返乡的决定。2006年7月,退伍后在外经商10多年的老党员蒋乙嘉决定回家乡看一看。正是这一趟回乡之旅,改变了拱市村的命运和蒋乙嘉的人生轨迹。

  2006年,拱市村遭遇了5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干得发白的土地龟裂出一道道口子,干旱缺水、交通不便、没有一栋新房一辆汽车,“看到家乡始终破败,村民生活一丝不变,很心痛。”蒋乙嘉回忆。

  几经思考,蒋乙嘉决定,将北京的公司交给朋友打理,自己回乡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

  蒋乙嘉要带上所有家当回乡的想法,妻子杨扉婷不同意,说啥都不愿意丈夫把全部钱财投在拱市村这个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穷山沟。

  蒋乙嘉开导妻子说:“去当兵前,我是个穷小子,是部队培养了我,我才有今天的一切。看到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

  “要想富,先修路”。2007年,蒋乙嘉带着辛苦打拼的积蓄回到拱市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破解“行路难”。投资200余万元,他带领乡亲们建成了全村第一条长2600米、宽4.5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户通公路。

  修路只是第一步。蒋乙嘉意识到,干旱缺水极大制约了拱市村的发展。2008年冬天开始,蒋乙嘉聘请水利专家到拱市村调查研究,着手全村水利工程建设。新建堰塘,开挖水井,修建集排洪、蓄水、灌溉、养鱼、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小水农”改造,解决了农田灌排“靠天攒”“望天收”的状况。

  路修好了,缺水问题也解决了,乡亲们的基本问题得到解决,蒋乙嘉却停不下来了。在田里,他探索稻田养鱼、养蟹模式,引进高品质莲藕,发展绿色水产品;在大家都认为无利可图的山坡上,他种核桃、仙桃、柚子。让山上撂荒能变“银行”,山下撂荒变了“粮仓”,真正让村民尝到甜头。

  “2006年,我们一家5口一年才收入1万多元,现在每年纯收入都是八九万元。”5月7日,骑着摩托车正准备出村的唐才云停在路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公路通后,他家建起了养猪场,现在光车子他家就有5辆,一辆小轿车,一辆长安,一辆拖拉机,两辆火三轮。

  不仅如此,蒋乙嘉还投资1000多万元,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占地2亩、面积4000余平方米的村文体活动中心,购置各类书籍和设备,办起图书室、书画室、摄影室、电教室和体育活动场所。

  “村里正在铺设自来水管道、天然气管道,年底前,我们就能喝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了。”唐才云感慨,“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7年时间,2500多个日子,没有节假周末,没有高额报酬,反而将自己经商多年的1600万元悉数投进去。很多人不禁要问:蒋乙嘉,你到底图什么?

  在修路时,占了谁家一点田坎,损坏了谁家一棵菜,有的村民会“闹事”,阻碍施工。

  蒋乙嘉回忆,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一个人大哭一场,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干。村里第一条通村公路修通了,百姓对蒋乙嘉的态度由最初的质疑、不配合变成了感激、敬重。

  “当初我也想过把村里的路修好了就回到妻子和女儿身边,亏欠她们太多。”听说蒋乙嘉要走,村民们把他堵在了村口:乙嘉,大家都盼着你带领我们过上好日子呢,你不能走哇!在大家的推举下,54岁的蒋乙嘉被选为拱市村的“第一书记”;2013年换届选举,蒋乙嘉又全票当选为村支书。

  2012年春节,蒋乙嘉没时间回家,妻子杨扉婷带着孩子回到了拱市村。村民一家出一道菜,在新建的文体活动中心请杨扉婷吃了一顿团圆饭。看着拱市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听着村民们发自肺腑的感谢,杨扉婷心中的抱怨与委屈消散了,开始理解支持丈夫。

  “村两委采取村企联建的模式,组建土地流转合作社、出口花卉水果种植合作社、绿色水产养殖合作社,促进产业大发展,耕地效益大提升。”站在文化体育中心的院子里,身着格子衬衫、蓝布裤子,脚踩一双破旧运动鞋的蒋乙嘉跟我们谈着他的规划。“我的梦想,是让每个村民都富起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看着这个越来越美丽的村子,蒋乙嘉满眼坚定。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9日 08:53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