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云南澜沧县新农村工作队队长李学强:为群众服务永远在路上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4年4月23日至26日,云南澜沧县下翁板村的丰收节如期而至,村里的佤族群众聚在一起,在崭新宽敞的活动场地上,举行篮球赛、打陀螺、打歌、跳舞庆丰收,同时,他们也在悼念着一位亲人,他就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上允镇党委副书记、新农村工作队队长李学强。

  2013年12月11日晚,李学强在驻村工作点突然倒地不起,当时,准备与他一起去开群众会的村两委干部立即把他送往医院。但终因积劳成疾,抢救无效,59岁的李学强倒在了他无限眷恋的岗位上,那一夜,300余名佤族和拉祜族群众自发赶到医院为他守灵,送他最后一程。

  2011年,带着简单的行李,穿着一身迷彩服,李学强来到澜沧县上允镇翁板村,开始了3年的驻村生涯。翁板村地处偏僻,离澜沧县城有近100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000多人,大部分为佤族和拉祜族。李学强到这里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村干部到16个村民小组进行调查,下到田间地头,走到农户家中,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和当地老乡一起干农活,很快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翁板村村民。

  一天中午,他从县城办事回来,放下行李就到经常去的上翁板组鲍明学家,发现家里没人,他估计鲍明学一家一定去菠萝地干活去了,马上就拿起锄头到鲍明学家地里帮着铲菠萝地,一直干到晚上。

  在普洱市里,李学强的家就是翁板村老百姓的家,很多村民都去过、住过,村组干部到市上办事,就在他家食宿。3年来,只要村民知道他出去办事或回家,家里需要什么东西都会打电话给他,他每次回来总是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挨家挨户送到村民家里。帮百姓挖地、种包谷、打谷子等事更是不计其数,村里的人都说:“这个李队长,就像我们家里人一样。”

  翻开李学强的笔记本,他所走过的村寨历历在目。他每到一个村寨,都会把那个村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可以发展的产业记在笔记本上。认真梳理后,自己掏钱买车票跑市里、县里、镇里找项目。他找来水泥,组织铁里组群众投工投劳,修复了经常坍塌的灌溉水渠,为老马科组建盖两个厕所。他找来水管,带领小芒来组群众找水源修水池,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人畜饮水问题。

  在原澜沧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马贤龙眼里,李学强熟悉基层工作,业务能力强。“2013年,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实施‘666’工程。要求整个工作队种植6000公斤以上的疏菜、养殖6000只以上的鸡等家禽、种植6000棵以上的树。算下来,每位指导员要种20公斤以上的疏菜、养殖20只以上的鸡等家禽、种植20棵以上的树。”马贤龙说,李学强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他种的菜和养的鸡还分了许多给村民吃。不仅如此,看到翁板村还有许多拉祜族群众根本不会种菜吃,李学强到那里后,教会他们种植多种蔬菜,并让一些小组尝试种植玉米、洋芋、火龙果等。

  3年来,依托拉祜族聚居区、边境村落整村推进等建设项目,上翁板、果闷、大南信、铁里、老马棵等几个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先从村委会周边的小组做起,一个一个地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翁板村委会主任鲍海明告诉记者,李学强的心愿是把翁板村建成真正的新农村,建成真正的美丽乡村。翁板村的传统产业有甘蔗和水稻,李学强走访后决定引导村民发展新的致富产业。每到一个村组,他都会在民情日记本上记录下村里有几口人、收入有多少、产业状况如何,厘清思路后,他又写下自己对生产发展的建议。“果闷、老马棵杂木林地多,可大力发展种植思茅松、西南桦林产业,10年后就可成为绿色银行”、“铁里、大南信海拔在1000米左右,可种植咖啡”。

  李学强说干就干。他先在村委会旁挖了一亩多地,带头干了起来。“他先在自己的试验地上种植看效果,然后再向村民推广,带动村里的产业调整。”鲍海明说:“3年前,翁板村的人均收入仅1000多元,我准备出去打工。在与李学强的交流中我改变了想法,决定留下来好好干。现在,村民人均收入达3000多元了。”

  普洱市电信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王群告诉记者,李学强去世前一个月,他通知李学强回来交相关材料,要为其办退休手续。“当时我还对他说,你身体不好就不要去了。他说他没什么问题,还要接着干。”

  “如果我退休了,这里的事还没做完,我还要申请继续来。”在一次村两委班子会上,李学强这样说。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12日 08:29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