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荒原上筑起绿色长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工人们正在羊场作业区植树造林。记者 杨柳 摄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境北,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挺立着112万亩、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这个巨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最近十年,北京春季沙尘天数减少了七成多。

  1962年以来,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在荒原筑起了为京津阻沙源的绿色长城。

  艰苦创业阻沙源

  塞罕坝曾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当时,海拔1400米的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仅180公里。1962年,林业部决定在这里建立直属国营林场,由此拉开了塞罕坝三代人育林锁沙的创业之幕。

  这一年,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队伍来到林场。林场老书记王尚海,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搬到坝上;副场长张启恩也带着爱人和3个孩子举家从北京迁到坝上。住的是临时搭建的草窝棚、马架子和新挖的地窨子,吃的是窝窝头、莜面就咸菜,喝的是雪水,369名干部职工当年栽下近1000亩树苗,第二年又造林1240亩,可是连续两年成活率都不足8%。

  要想在塞罕坝造林成功必须自己育苗。塞罕坝人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一系列技术难关。1964年,千亩机械林根植地下,成活率高达95%。通过50多年的艰苦努力,塞罕坝以只占河北2%的林地面积,培育了河北省10%的森林蓄积。

  无畏坚守护好绿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来之不易,为了看护好这片绿色,林场积极加强防火扑火体系建设,防火瞭望员每年有七八个月驻守在山顶的望火楼上。54岁的赵福洲和妻子陈秀玲在这里一干30年。

  即使条件艰苦,陈秀玲说她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儿子如今也是林场扑火队员。为了做好防火瞭望员的工作,在望火楼驻守的很多家庭都做出了巨大牺牲。52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变化剧烈,职工医疗、孩子就学条件差,文化生活单调。然而,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始终坚守在这里。

  代代传承精神在

  在52年的发展历程中,塞罕坝林场曾经多次陷入困境。1963年造林失败,几万亩耕地大减产;1977年50多万亩的森林遭遇冰冻;80年代十几万亩林地遭受严重干旱……一代代塞罕坝人接过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将治沙造林进行到底。

  “80后”于士涛是保定人,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他,2005年大学一毕业就扎进塞罕坝,开口闭口都是“林子”。他说:“我的专业在这里,离开这儿,就像树没了根儿!”在他的感召下,相恋多年的女友2011年林学院硕士毕业后,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也“投靠”了塞罕坝。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他们在荒山沙地、贫瘠山地、石质荒山展开攻坚造林战,坚持科技兴林,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部分成果填补了世界同类研究空白;坚持创新发展,主动降低木材蓄积消耗,将一度占全部收入90%以上的木材产业比重降到41.6%,森林旅游、绿化苗木、风电等绿色经济收入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

  今天的塞罕坝,有职工1972名,1500多户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楼房,老人孩子在城里安居,职工在岗位乐业。“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摄影家的天堂,创业者的战场。”人们如今这样形容塞罕坝,著名作家魏巍则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

  短评

  任何时代都需要艰苦奋斗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52载,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锤炼出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塞罕坝精神”。

  一代代林场干部职工牢记使命,他们的先进事迹闪耀着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的言行蕴藉着浓得化不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们心中,造好林、护好树就是在护卫首都北京,荒漠的生态修复重于泰山。

  塞罕坝几代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之源是“使命至上”的崇高追求,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博大胸襟,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强意志。他们,创造了一曲荒原上的绿色赞歌。

  浑善达克沙地南沿已经变成了百万亩林海,但“美丽中国”的梦想仍需塞罕坝精神托举。塞罕坝精神,是几代人青春和汗水的汇集,是执着追梦、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筑起中国精神的绿色长城。任何时代都需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新时期,我们依然需要这些时代楷模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发布时间:2014年05月01日 06:3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