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辞世7年 邓平寿从未远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邓平寿生前照片。

邓平寿逝世后,虎城镇的群众自发跟随在送葬队伍之后。

邓平寿生前和群众在一起。

邓平寿生前办公用品。记者 颜若雯 摄

  邓平寿办公室接待群众的沙发,早已被来来往往的群众坐得磨破了皮。记者 颜若雯 摄

  (图片除署名外由梁平县委宣传部供图)

  人物简介

  邓平寿(1955-2007)

  男,汉族,重庆梁平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邓平寿扎根偏远艰苦农村31年,一心一意为民办实事,被群众称为“草鞋书记”、“田坎书记”、“农民书记”。2007年2月1日,邓平寿因急性胰腺炎不幸去世,同年,被市委追授为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入选全国“双百”人物。

  4月22日,在梁平县组织的邓平寿先进事迹报告会中,县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于成林坐在台下,又一次红了眼眶。

  如今,距离梁平县虎城镇原党委书记邓平寿病逝已经过去7年有余,但县里的干部说起邓书记都是滔滔不绝,就像这个人还在身边,从未远去。

  “邓平寿的事迹是说不完的。”报告会结束,于成林还坐在台下不愿走。11年前,时任梁平县曲水乡乡长的于成林和邓平寿在一个培训班学习时同寝室,和邓平寿的那场深夜交谈让他难以忘怀:“邓平寿对老百姓太真诚了。”

  “你对老百姓真,老百姓就对你实。”此后,于成林数次易职,担任过好几个乡镇以及县级部门的一把手,邓平寿对他说过的那些话一直萦绕耳边。今天的于成林还挎着一个破旧的大包,包带多处脱皮,很有些邓平寿当年的朴素作风。

  7年过去 梁平没人忘得了邓平寿

  辞世7年,却没有人忘得了邓平寿。

  和邓平寿打过交道的人都说,邓平寿这人个性太鲜明了——土生土长的虎城农民,只有初中学历,从生产队加工挂面,一路干到虎城镇党委书记。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蒲继承说,邓平寿在偏远的虎城镇当了几十年基层干部,县委两次安排他到县里任职,他总是请求组织让自己留在虎城镇,硬是让这个梁平最偏远的镇,比全县提前两年实现了水泥公路村村通,而后又大力发展养蚕和柚树种植,把虎城蜜柚卖出了名气。

  老百姓富了,虎城发展了,邓平寿却倒下了。2007年1月14日,邓平寿因长期过度操劳,身体不堪重负,突发急性胰腺炎被送往重医附一院。

  送抵医院时,邓平寿已经陷入昏迷。前来看望他的同事在他耳边轻唤:“好生养病,工作上的事别再忧心了,有我们呢。”

  话音刚落,就见昏迷着的人,眼泪在眼窝子里打转。

  “邓书记生平最大的愿望,是让虎城的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邓平寿一手带出的徒弟、礼让镇镇长刘正辉说,在愿望还没实现之前,他是舍不得走的。

  坚强的邓平寿在突发重症胰腺炎陷入昏迷之后,还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7天,连医生都称之为奇迹。其间,他数次张嘴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

  奇迹止于2007年2月1日的凌晨。邓平寿最终还是走了,那一天,离他52岁的生日,只差3天。

  按照邓平寿生前心愿,他的骨灰被送回虎城镇,埋在他深爱的土地。送葬之时,虎城镇的老百姓自发站在路边,送他们敬重的这位老书记最后一程。黑压压的人群,齐刷刷地站在邓平寿生前组织修建的水泥路两旁,安静地等待着送葬队伍经过。

  灵堂内,与邓平寿共事过的干部们静静伫立,他生前的点滴往事永远凝固在时光中,如晶莹琥珀一般。

  帮“新来的年轻娃儿”打扫寝室

  “你怕是廖铭哦?”

  “嗯,对头。”

  1989年,梁平县波漩乡新任林业员廖铭背着铺盖卷,要去乡办公楼报到。乡办公楼位于一间破庙之中,要爬过一段长长的山间石梯才能到达。

  廖铭爬到一半,遇上一位下山挑水的农民乐呵呵地跟他打招呼。

  气喘吁吁的廖铭斜眼一看,又埋头赶路。

  那人也不生气,依旧笑嘻嘻地说:“我就晓得你是。”

  等上了山,面见了乡长,廖铭顿时愣了——“农民”就是乡长邓平寿啊!

  “早晓得,我去帮他挑水哟。”廖铭挠挠后脑勺。没想到,邓平寿根本不介意他之前的“爱理不理”,帮他安排好住宿,又拿着扫帚帮这个“新来的年轻娃儿”打扫寝室,丝毫没有乡长的架子。

  上岗第二天,邓平寿就拉着廖铭去了波漩乡最偏远的八林村。“过去最偏远的村是我跑,现在你来了,就交给你了哟。”邓平寿走在前面,廖铭跟在后面,两人在田坎里走了两个小时,到了也不休整,立马召集村民代表开会。

  十几个村民代表到齐,邓平寿把廖铭推到前面,让这位新来的乡干部发言。

  20岁的廖铭从来没在这么多人面前讲话,紧张得直哆嗦,如今回忆起来,“没有哪句话是‘抖’清楚了的”。

  回去的路上,廖铭低着头准备挨批,没想到邓平寿还表扬了他:“嗓门够大,不错。”

  就是这句话,让廖铭深受鼓舞,在而后2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干劲十足。

  敢为群众利益“顶撞”县委书记

  黑、严肃、敦实——这是刘正辉对邓平寿的第一印象。

  1997年,西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刘正辉被分配至虎城镇工作。时任虎城镇镇长的邓平寿仍是一副农民打扮——草帽、解放鞋、布挎包。

  那时的虎城镇,仅有一条通往梁平县城的泥结碎石路,镇内机耕道坑坑洼洼,车辆无法进入,要运送农副产品和生产生活物资,基本靠农民肩挑手扛。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平寿决定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共同集资修建水泥路。

  “要致富先修路”本就是村民共识,再加上邓平寿出马游说,每到一处自己先掏腰包主动捐款,很快带动全镇4万村民你一百元我一百元地集资,加上国家补贴部分资金,修路的钱凑齐了。

  钱是老百姓一分一厘凑起来的,邓平寿用起来格外谨慎。在公路硬化现场,他和村民们一起搬石头、抬水泥,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把虎城镇连接县城的公路硬化完成。

  1998年,已任虎城镇党委书记的邓平寿再一次挨村宣传集资,准备为镇里再修两条村级水泥路。

  钱已凑至80%的时候,国家政策有所调整,根据新的农民负担管理条例,邓平寿号召群众集资修路一事便和政策有了冲突,按理要把钱退还给村民。

  在县委书记办公室,邓平寿和他的“顶头上司”为退不退钱一事起了冲突。

  “修路是大家的心愿,钱也是老百姓自愿筹起来的,不退!”在县委书记面前,白纸黑字的政策文件面前,邓平寿的态度依然坚决。

  但国家政策终是违背不得。“他们争执了好久,最后,邓书记是抹着眼泪冲出办公室的。走到楼底时,县委书记找人追到他,想留他吃了午饭再走,他理都不理。”说到这里,刘正辉感叹,“这么多年,怕是只有邓平寿敢这么做”。

  邓平寿为啥这么犟?与他共事10多年的刘正辉说,邓平寿生在虎城,长在虎城,参加工作后,靠着苦干实干,被逐级提拔也是在虎城。邓平寿一生从未为提拔一事去“活动”,他坚定地相信,这是组织和老百姓给予他的信任和肯定,他立誓要让虎城脱贫致富,让虎城的老百姓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你看这县城,路多宽、多漂亮,我们虎城为啥就不能有呢?”冲出县委书记办公室,在大街边,邓平寿带着哭腔反问刘正辉。

  术后刚出院就下乡调解纠纷

  回到虎城,邓平寿极不情愿地把当初凑来的钱又退还给了村民。很多村民拒不领钱,他们盼望着修路。

  邓平寿没让大家失望,不久后,他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的方式,让修路一事重新启动了。

  2003年,水泥路修到了陈家村村民刘久星家宅的后山处。刘久星认为这路打断他家的龙脉,破坏了家宅的风水,便带着家人来到工地,阻挠修路。

  “天王老子来了,我都不得让步。”刘久星叉着腰,站在工地上摞下狠话。村支书劝了老半天毫无用处,工程只得暂停。

  邓平寿亲自出马了。

  “老哥子,这路不修不得行哦。”邓平寿说话时,一手扶着腰,没说几句就轻轻咳嗽,咳完了,从包里摸出一支烟,给刘久星递过去。“没得路,种的粮食、喂的肥猪都运不出去,你家要修个房子,砖头都不好搬进来”。

  刘久星接过烟,仍旧不松口:“要修路,转个弯,绕起修噻。”

  “转个弯,修路的钱就不够了——你也晓得,修路的钱来得不容易。”此时,邓平寿说话已十分吃力,刘久星抬头,看到了邓平寿手背上输液的留置针。

  再一问其他干部,刘久星才知道,邓平寿因肺部良性肿瘤做了肺叶切除手术,这才刚出院。

  刘久星的鼻子当时就酸了:“邓书记为了给我们修路,命都要除脱了,我还阻拦,像话吗?”

  在邓平寿的带领下,虎城镇没向上级多要一分钱,在2005年就完成公路村村通,比全县提出的规划提前了两年。同时,60%的组级公路实现了硬化。

  到2007年2月邓平寿去世时,虎城镇共硬化村、组级公路48条,共计108公里,实现100%村、85%组通水泥路,4万群众直接受益。

  睡得再晚也会早起为女儿做早饭

  邓平寿动手术,是瞒着很多人的,而且在手术后的第六天,就提前出院回到了虎城镇。

  邓平寿平时周末都会抽空回趟家,看看老母亲。动手术的那一周没回去,小女儿邓巧娟到镇里一打听,就有一知半解的人跟她说“你爸爸好像得了肺癌”。

  巧娟吓坏了。可第二周,邓平寿就回家了,乐呵呵地告诉家里人,肿瘤是良性的,切除一叶肺就康复了。

  “一点都不痛。”邓平寿撩起上衣,给家人瞧手术伤口——30多厘米的疤痕,看得家人直揪心。

  担任镇党委书记期间,邓平寿和两个女儿同住在办公室楼上的一间宿舍里,妻子随老母亲住在乡下,仅有务农的收入。

  在这段时间里,巧娟才知道,爸爸每天的睡眠只有三四个小时——从办公室回来已经很晚了,他还要不停地打工作电话,常常电话一挂,他便和衣睡去。

  但不管睡得多晚,这位父亲一定会早起给两个女儿做早餐,而后,他的角色转变为镇党委书记——拿着扫帚,去打扫镇办公楼大院。

  虎城人称“邓酒罐” 却只和老百姓喝米酒

  扎根基层30多年,邓平寿始终保持着农民的质朴。他一生最贵的衣服,是女婿头一次见面时送的礼,不足一百元。即便当上了镇党委书记,下乡时也坚决不坐车,他的理由是“干部坐在小车里呼啸而过,老百姓是不会跟你讲真心话的”。

  邓平寿下村时会背一个布挎包,挎包里的东西随着虎城镇的发展会有些变化:镇里残疾人办的红砖厂销路不好,他背上红砖四处推销;村里发展桑蚕养殖,他的包里就有蚕药和修桑枝的剪刀。

  出差在外,邓平寿住的是10元一晚的“便民旅店”,店老板查看证件晓得他是镇党委书记,惊讶得张大了嘴。“怎么?犯法了?”邓平寿的回应就这短短几个字。

  然而,特别节约的邓书记,每月自掏腰包支付的手机费就有五六百元——工作会开完了,他不放心,常常还要再打电话挨个强调。有时到了深夜,他有了工作思路,也要给干部打电话交代。哪家的柚子树长得怎么样了、鱼塘干了没有,他想起来了,还要给乡亲们打去电话关心关心。

  在虎城镇镇办公大楼一楼有个小黑板,镇上修路、买柚树树苗、桑树树苗、修缮村小教学楼,邓平寿都要主动捐款,数额就写在小黑板上,“督促”镇里其他干部也纷纷捐款。

  一心扑在工作上的邓平寿,其实也有几样爱好——喝茶、抽烟、喝两口小酒。

  镇办公室配的质量稍好的茶叶全被邓平寿扣下了,仅在招商接待时拿出来喝。邓平寿平时喝的,都是他扛着麻袋在赶集时买回的5元一斤的老荫茶。

  邓平寿抽烟,他的烟啥牌子都有。下乡时,他的烟散给村民,村民又把烟散给他,你来我往就像一家人。走到老农家门前,人家招呼他抽两口老烟杆子,他接过来擦也不擦就抽,然后再笑着还给老农。

  邓平寿的包里有时会揣罐米酒,到了老百姓家,他拿酒,村民拿一碟泡萝卜,坐在院坝里边喝边聊,两杯小酒下肚,大家就说起了掏心窝子的话。

  时间一长,邓平寿就得了个“邓酒罐”的绰号,走在田间地头,村里的小娃娃也这样喊他。

  “‘邓酒罐’喝酒,从来不在官场上喝,从来不喝高价酒,要得!”许多村民都说。

  坚守岗位直至昏迷 再回时已是一盒骨灰

  到2006年,因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邓平寿的身体越来越差。

  开会、下村结束,身边只剩下少数几个干部时,邓平寿几次熬不住摊在椅子上直喊肚子痛。一个人在办公室,他会忍不住干呕,干呕的声音却响得整栋楼都能听见。

  对此,邓平寿就是到镇医院打一针止痛针了事。同事多次提醒他到大医院去检查身体,他始终不愿去。

  2006年末,在一次镇级会议上,大家以镇党委集体决定的名义,才把他“架”到了主城的医院做体检。

  由于胰腺炎在发作时才能被检查出,那一次的体检显示邓平寿的身体是健康的。

  2007年1月14日,邓平寿前往相邻的四川达州考察,午餐时急性胰腺炎发作陷入昏迷,被紧急送往重医附一院。再回时,已是一盒骨灰。

  虎城镇的干部 至今使用借来的办公楼

  虎城镇党委政府现在所用的办公楼,还是借来的。

  原来的办公楼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被震成了危楼。自邓平寿去世后,历届镇领导班子都坚持把钱用在更急需之处,所以,该镇至今仍借用虎城社区办公地。因地方实在太小,农业、计生、文化和社保4个服务中心被“挤”到了外面,租用临街的2楼店面办公。

  “几个中心搬到街上,群众办事还方便一些。”现任虎城镇党委书记钟贤波笑着说。

  4月23日,记者在虎城镇采访时看到,镇政府内来来往往都是群众。镇长熊朝林因接受记者采访,耽搁了几分钟,一位站在门口的村民大爷就不高兴了:“今天怎么还要等?”村民大爷话音刚落,熊朝林赶忙迎了出去。

  “邓平寿为虎城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规划了美好的发展蓝图,我们会沿着他未竟的事业,坚定走下去。”钟贤波介绍,当前虎城镇正按照邓平寿生前所做工作的轨迹,大力发展交通、虎蜜柚种植、桑蚕养殖三大产业。

  虎城现已实现公路组组通,水泥路基本直达每户村民家门口;建成柚园上千亩,发展了一批种柚大户;巩固了礼仁等3个桑蚕养殖示范村,并集中力量打造猫儿寨美丽乡村示范点。

  截至2013年,虎城镇全镇生产总值4.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20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亿元。(记者 颜若雯)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9日 00:13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田延华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