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扎根荒漠植树十年:苏和老人的退休生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2014年4月24日,苏和做客新华网访谈。图为访谈开始。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2014年4月24日,苏和做客新华网访谈。图为访谈开始。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2014年4月24日,苏和做客新华网访谈。图为嘉宾苏和。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2014年4月24日,苏和做客新华网访谈。图为嘉宾苏和。新华网 郭小天 摄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苏和以他的十年植树路践行和发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月24日,新华网、中国文明网共同推出访谈,请苏和老人与网友在线交流。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华访谈。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市,有一位执着的老人,退休后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荒漠戈壁中,治沙造林改善家乡恶劣的生态环境,他就是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老人。欢迎您苏先生,和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苏和:网友朋友们大家好,我叫苏和。

  主持人:其实您的故事我们很多网友都了解,当然也有一些朋友不太知道,您先跟我们说说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让网友们先了解一下。

  苏和:我现在的生活条件自己很满意,虽然那个地方自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到那里去了十来年以后,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改善,到那儿去以后感觉到自己劳动一天、干一天活儿又能够锻炼身体,在那个地方自己种一些树木能长成心情也比较舒畅。所以虽然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身体上、生活上都比较满意。

  主持人:大概是什么样的生活规律跟我们说说吧。

  苏和:我生活比较有规律,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必须起床,起床后就洗漱吃早点,吃早点就是蒙古族的习惯,鸡蛋、豆浆什么的早点比较丰富,虽然不如大城市的,但是在我们黑城早上的早点比较讲究,比较好一点。完了以后就出去干活,一般到七点左右就出去了,七点钟到十二点基本上我们就在地里干活。需要了解干活的就干活,需 要了解情况走一走就到处走走看一看。到了中午就按时吃饭,吃了饭就休息,特别是到夏天的时候中午休息时间比较长,现在春季这个时候两点多就出去干活,植树造林比较忙,这个时候我们中午休息时间就短一点。下午一直干到晚饭,晚饭基本上七点钟左右吃了晚饭,完了以后就看电视。那个地方什么信息都没有全凭电视,看看电视节目、新闻,看看国际、国内的,内蒙的、额济纳旗等等。到了十点钟就得按时休息。这一天时间基本上作息时间、吃饭、干活就过去了,总的感觉就比较忙,这一天怎么过去的自己也闹不出去,一天一天、一个月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

  主持人:听了苏和老人的介绍感觉一天过去还是很快的,您把您关键的工作一句话就概括了就是出门干活,在这十年当中只有老伴陪两个人,这样十年坚持下来真的对您非常钦佩,而且十年前当时您还没有退休,那时候离退休还有两年的时间,您当时是阿盟的主席,退休后其实您有很多的选择,包括从事相关的领导工作,包括到其他社会上的公司都可以,但是您选择了回到家乡,回到戈壁滩中去植树,当时是怎么想的?

  苏和:人老了以后退下来以后干什么总是会思考的,想来想去,觉得最后退下来以后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最后晚年退下来以后把那一点时间就浪费了,如果说浪费了感觉老了以后就白活了那么十几二十年,能够在身体条件和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为社会和子孙后代做一点事情,我认为这一生起码我没白活。

  主持人:您说的这一点很多工作都可以兼顾到,比如可以做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可以在城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您喜欢的工作,为什么选择到戈壁滩中植树呢?这个选择如何做出的呢?

  苏和:主要考虑到我是额济纳旗人,那一片土地、那里的人民培养我、教育我使我成长起来,我对家乡非常有感情,离不开那个地方,再一个我在那个地方工作时间比较长,对那里的草木包括沙漠、戈壁都很有感情,以前工作的时候也会经常到那里看看老朋友,特别是去过好几次黑城,那个时候黑城生态环境恶化比较严重。

  主持人:那是几十年代?

  苏和:我到盟里面去的以后实际上7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恶化,但是这几年越来越严重,我1993年调回去以后,前后去过好几次黑城,黑城被沙子埋没得比较厉害,原来城墙里面没有什么沙子,后来城墙里面和城墙外面都被埋没了,埋没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时候我也想到过这个事情,很早以前我在黑城调离额济纳旗以前就有这个想法,但是那时候没有那个条件,后来把我调走以后我就更不可能在黑城造林,快要退休的时候我就想过这个事情,十几二十年前没有干成的事情退下来以后干什么?再由于黑城沙子埋没得比较厉害,等等这几个想法结合在一起,又是家乡、退下来以后又有时间,最后就选择在戈壁滩、黑城边上造林去了。

  主持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不是能够很快见到效果的工作,尤其您在退休的时候选择植树造林、美化家乡的环境,您有没有想过我自己的种的这些树,可能在我工作了十多年之后都不可能看到特别大转变的效果,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因素而对这个工作的热情产生影响?

  苏和:我其实很担心这个事情,我到了黑城以后经过三五年的造林以后,如果造不出林,黑城的自然条件没什么变化我也白干了,我非常担心这个事情。去了以后我看第一年、第二年甚至到第三年以后造林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那个时候我就想能不能成功,能不能搞下去?和老板谈,我种的树虽然活这,长不起来、长不高,甚至有的人来了以后“你种的树在哪儿呢?”,他们认为我种的是乔木,实际上是一种灌木,灌木本来就是两三米高,乔木育树以后两三年就长得很高。所以这个时候有想法了,一个是我那个地方自然条件差,再一个种的树生长很慢,这个时候就考虑种树这个事情成不成,在思想上用过很大的压力。

  主持人:有没有过动摇?

  苏和:如果不成将来肯定得回去,回去以后怎么办呢?那时候就想这个事情,实在不行了那肯定就得退下来,但是还有一点希望就不能退,也有一点动摇的思想,但是我看那里看到有几棵天然梭梭,它能生长我再人工造林、浇好水,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护理工作搞上去就能干出来,所以我看到黑城那个地方有几棵树,它能生长得很好我为什么搞不起来。

  主持人:从充满热情回到家乡工作,到看到自己非常辛苦种出来的梭梭林没有很好的态势,到最后终于突破之后,这个瓶颈期大概有多长时间?

  苏和:我认为基本上有五年时间,在这五年中间我也考虑过什么时候能搞上去这个生态环境,但是五年以后才发现有了好转,五年才摸索到这个情况,哪个地方土壤好一点,怎么浇水更能促进它的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五年之后稍微好一点。有些地方黏土层里面人工挖挖不动,种了以后树根也扎不下去,就走了很多弯路。应该把黏土层用挖掘机或者其他机械挖走这样成长得快一些。我房子周围是黏土层比较后的地方。再一个梭梭这个东西适合沙漠,戈壁生长不行,我把它放在土壤里面就不好好生长,所以对生物的生长规律方面我的了解也不够、研究也不够,所以也有这个因素,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尤其自己又没有那么多经费,浇水浇得多树木就生长得快一点,浇水浇得多就要花很多钱,我又没有那么多钱。

  主持人:说到这个真的要和网友们聊一下您当初回到黑城的时候完全靠自己的经费了?

  苏和:外面也有一点,几万块钱但是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去的时候工资也不高,带的一点钱也不够用,去了以后雇民工也是很大的开支,那时候好就好在柴油油价不像现在这么高。所以我们俩刚去的时候没办法我跟亲朋好友借钱,我那点几千块钱甚至几万块钱买几次油、雇几次民工就花完了,最后钱不够就先借钱,七八月份工资来了就还过去,这个人借两千、那个人借三千,工资发过来以后还几千块钱还有能力。到后来还好一点,刚开始经费确实很困难。

  主持人:我们能够想象苏和老人在当初刚开始做这项工作时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困难,且不说经费上的困难,对于种植您肯定是不太了解的空白的,慢慢在摸索经验的。就说说生活条件吧,您先给我们讲讲您所在植树的这片区域到底有多么恶劣的条件?

  苏和:我去的时候在黑城可以说是没有人家的,就一个牧民在那里看黑城,有一个小蒙古包,他就在那里做饭、吃饭,我去了以后没有房子住、没有地方做饭,我在那里住下以后每天早上过去中午在滩里做饭吃,晚上回城里去。最关键的就是中午那顿饭不太好做,因为在滩里揭不开锅,就怕沙子进去,所以后来我们就带干粮去,老吃干粮也不行,后来就带面片,就那样吃饭的时候还带着沙子。再有就是吃完饭以后多舀几次沙子就沉到下面了。再一个就是住的地方,那个地方比较热。

  主持人:不是比较热,是特别热吧。

  苏和:中午的时候气温是比北京高得多,因为是沙漠地,中午地面温度是比较高的,地表温度相当高,所以中午比较难过。最后盖了那么两间房子,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在那里休息,2005年的时候我从额旗调出来以后已经十几年了,夏天还没有过过,就盖那么一间房子我过去还觉得能适应,但是那个夏天我就相当难受,那个热劲中午就睡不着觉,如果有电还可以放个电风扇,甚至还可以按个空调,但是没有电,电风扇也没有办法安装,空调更不要想了。所以只能早上十一点多就回来,回来以后门窗关得严严的,地上撒水降温,中午我们俩休息实在热得不行就在身上浇点水中午休息一会儿。所以夏天去了以后那个气候就比较困难。后来有一位我的同事也是盟里面的领导去了以后给我按了一个小的风力发电机,这个还可以我们还能看到电视,原来看不到电视,原来中午利用那么点时间把电风扇打开还能吹一吹,这就给我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我非常感谢那位同事、领导。

  主持人:这些故事苏和老人给我们讲的时候面带微笑,但是把我们自己放到那样的环境中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呢?我其实还是想从您的嘴中得到您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的原因。您刚才说了一些,但是我觉得从您这么多年这辈子工作的履历当中,包括其中的很多小事应该能看出您最后做出这个决定不是突然的决定,那给我们讲讲您在工作当中印象深刻的小事。

  苏和:黑城如果是外地人或者是没有去过的城里人去了以后感觉到会比较苦,那个地方别说生产了生存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是额旗人,我是土生土长的,我的适应能力比他们可能强一点,我能了解那个地方。更重要的是我有那个愿望,我到那里是造林去了,不是去享受去了,我如果享福去我到好地方去,我到那里造林就是得去艰苦的地方,我的梦想就是到那里造林,所以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不能克服这些困难就不要去。我过去比较了解黑城的情况,因为我是额旗当地的人,比较了解,但是我去了以后感觉到黑城的环境和胡杨林的环境不一样,我从小就是在那里长大的,那里的自然条件和黑城是两个地方,沙漠里面的生存生活和胡杨林里面的生存生活生产不是一个概念,所以我刚去的时候估计得不太足,原来在额旗工作的时候偶尔去一次黑城,但是我也没在那里住过,炎热的夏天也没在那里待过,寒冷的冬天也没待过,所以刚去的时候有些方面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准备,或者说没有摸透黑城的情况。这就造成我刚才说的有时候生活比较困难。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在没有退休之前曾经到黑城,比如咱们去走访、调研,我看到材料说您原来的那些同事、工作人员不是特别爱跟您去调研,您这一去就没有准日子。比如去一个地方三五天的时间,您一去就半个月,这时间都耽误在哪儿了?

  苏和:那个地方交通上,来回跑路,那个地方的自然条件比较差,交通条件比较差,刚开始没有道路,很多时间就浪费在那里。我刚开始去造林也是,把很多时间浪费在道路上,路难走,远倒不远。现在路都通了,现在沥青路通了用20分钟就从旗府所在地到我那里,原来有的地方有河没有桥根本过不去,有的时候河里面有一个桥但是路面很难走,所以很多时间就耽误在那里。再一个人去了以后吃饭、住宿都有困难,有人说有车的地方、有住的地方才能开展工作,不管是植树造林也好、搞旅游也好、记者采访也好有基本的条件才能工作,所以黑城那里不管你开展哪个方面的工作,当时就没有那个基本的生活条件,所以工作就比较难开展了。

  主持人:其实您刚才谈了很多工作上的事情,我们也有一个话题一直没有聊,可能大家比较感兴趣就是家里人,从您的老伴十年一直陪着您,您是一个特别主意特别正的人吗?就是我决定的事情肯定就要去做,不管老伴说什么我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执行?

  苏和:我也比较民主,好多事情还是商量的。但是在这个民主的前提下还集中,集中的时候和家里面有时候可能也不一定能集中在一起,毕竟是夫妻之间嘛。但是对我选择到黑城造林她是比较赞成的,为什么赞成呢?她是额旗人,从小就在那里长大,对家乡同样很有感情,这一点有共同点。不太好的方面呢?她非常担心我的身体,有糖尿病,再一个那个地方自然条件比较差,她也知道,她也是生长在胡杨里面,离旗府所在地不远,可以说就是离旗府所在地不到一公里所以自然条件比较好,可以说是相对在额济纳旗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从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地方一下子到没见过的沙漠里面,她去了以后有点什么呢,她去了以后愿意去,但是她去了以后就说你在额旗当了那么多年领导就一定要去那么个地方?那个地方半径十公里左右没有人烟,去了以后相当寂寞,在这些问题上有的时候也有……大的方面都愿意去造林,但是具体问题上可能也有分歧,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你刚才说的该民主的时候就民主,该集中的时候就集中了。所以慢慢慢慢地给她做工作,她最后也适应了,刚开始那一段时间不太适应,现在她回黑城比我还积极。

  去年在盟里面她不小心从楼梯上滑下来以后两个胳膊都骨折了,三八妇女节那天骨折的,三月底到了黑城做饭都做不了吃饭都比较困难,我心里面很着急想早点去黑城,但是看到老伴两只手都这样,裤子也提不起来,饭也吃不了我就不敢提这个事情。那个时候我要去黑城从感情上也好从其他方面也是,虽然脑子里面想着但是嘴里面不敢说,不敢说怎么办呢?我就等着赶快治好她的病,就到呼市找大夫按摩、吃药,采取其他方面的措施,我就等她开口。到了三月底她就说我们还是走吧,回黑城吧,我说你这两个胳膊怎么办呢?路上怎么走?去了以后怎么吃?不要说吃饭、休息、方便都成了问题嘛。那个时候她就说咱们去吧,去的时候跟儿子说一下让他请个假十天半个月再回来。到那个程度她提出要去说明她心里面还想着黑城。

  主持人:我觉得她是看着您着急。

  苏和:那也不一定,我看她现在对那片林子,刚去的时候是那样,但是现在有七八年了对那片林子也有感情了,后来我们刚好给儿子请了个假,儿子去了半个月做了半个月的饭,她胳膊也能动弹了,最后造林比较顺利。通过这个事情我看她刚开始不一定完全愿意在黑城待下去,但是到最后两个胳膊都骨折了她还是愿意去,前后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持人:不单单是思想上的变化,包括生活能力上的变化,可能大家不知道苏和老先生的老伴这么大的岁数了在那样的条件下也学会了开四驱越野车,学会了简单的打井,能够让老两口在那样的条件下生活,包括您烫了在没有通路的情况下到几公里外找牧民求救,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看来真的很感动,她作了这么多嘴上有没有冲您抱怨过?

  苏和:她刚开始去的时候对这个生活生产上,特别是生活上她关心得比较多一点,提出这个事情那个事情怎么办?现在人有变化了,生活方面的事情不多了,现在也有转变,现在她待了这么几年后对造林、护林方面的知识比较多了,有些还给我提出一些意见说你哪一片林子没有浇水该浇水了,哪一片林子生虫了有病虫害应该打药。我有时候事比较多一点,再一个男同志粗心一点,女同志有一个特点就是比较细心注意观察,提出这方面的事情,哪个地方有虫害了等等这些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也非常感谢她,原来我一般让她干的活比较多一点、受的罪比较多一点,吃的苦比较多一点,但是家里面两口子你干得好我感谢你,有时候也不一定说这些话,但是有时候我会你哪个地方不对了,有什么毛病,这方面说得多一点,但是她做得成绩做得好的地方从来没有表扬过、感谢过她。

  主持人:那您对着我们的镜头表扬一下好不好?

  苏和:好的,所以这十年中我的老伴确实付出了很多,默默无闻,特别是生活上。还有一个人让我在那个黑城待着,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怎么过夜?让我一个人吃饭怎么吃?所以这十年中她生活中陪伴我很重要。在工作上我种树、保树叶、剪树叶等等方面她都学会了,植树造林很多活一个人干不成,所以她就参与这个事情当帮手,她确实受了苦了,吃了不少苦。我应该感谢她,感谢她的付出。

  主持人:其实我们觉得整个的黑城人民也都应该感谢她,感谢您二位,这样在晚年能够全家总动员地到戈壁种树改变戈壁的环境确实让我们对您一家人刮目相看。最后跟我们说说您的打算,准备干到什么时候?或者有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运转体系,有人能接替您的工作,您就不用每件事都亲历亲为的呢?

  苏和:这次中宣部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我确实没想到,我原来就想在那个地方造点林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体力能造出一片是一片。我根本没有想到上中央电视台,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时代楷模这个词,根本没有想到。最后我干了那点工作组织上给了这么高的荣誉我非常激动。前几年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我能干下来,现在各级党组织、广大志愿者这么帮助、这么支持,那你还能放弃吗?绝不能放弃它。新的动力和新的目标我认为是开始了,给了你这么大的动力和支持,只要你能干、身体条件允许你还是必须干下去。而且我也想着我自己虽然身体条件各方面,人老了以后肯定不如年轻时,虽然这方面有弱的方面,或者说是弱势,但是还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你还有优势。这几年在植树造林方面有一定的技术,还有树苗,还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通过我自己的行动,影响更多的人在额济纳旗或者在我的家乡造林。

  所以我还得要坚持,我认为我没有做更多的事情,就造了一点林子,但是我自己承认我能够坚持十年这就是我最大的成绩,在那个环境下我坚持十年才有今天的成果,我坚持了十年才能看到现在的绿色,所以我今后还要坚持植树造林,为子孙后代留一点绿色。将来这块地方我不担心,因为我们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生态建设,还有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理论高度,尤其现在有这么多志愿者,等我干不动了还有后人来干,而且我相信干得比我还好。

  主持人:苏和老人跟我们谈了非常多的心里话,这样的老人所做的工作无愧于“时代楷模”四个字,他所选择的生活是这样的生活,为社会、国家做了这么多的贡献,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中又能为社会做一些什么呢?这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今天的新华访谈就是这样,我们下一次节目再见。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4日 11:38 来源:新华网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