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他的爱 如海如河——追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原政协副主席于海河(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0年,在宝清第二届南瓜节上,于海河(左)与客商合影。资料照片

  于海河走了,带着对家人、对工作、对乡亲的爱和不舍。

  出殡那天,2000多人挤满了简易的灵棚,四村八乡的农民从百里之外赶来。他帮助过的老上访户的女儿,买下花店所有的菊花,向遗体告别时,人们泣不成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于海河生前常引用艾青的这句诗自况。

  如今说起他,人们总是眼含热泪,他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

  “他有大爱,是个至忠至孝的好人”

  “要是我再坚持一下,早点送他去医院就好了。”妻子毛淑香至今仍然自责。2013年10月底,于海河就感到肚子疼痛难忍,每次毛淑香催促他去医院,他总是说等忙过这两天。

  11月5日上午,于海河还在单位主持召开了一个会议。下午,见大量的止痛药也止不住疼痛了,从没和于海河红过脸的毛淑香急了,硬把他拉到医院,谁知这一去竟是永别。

  于海河的家很简朴,是一套只有7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一间作为两个女儿的房间,另一间夫妇俩的房间隔出了一小间作为书房,多少个夜晚,于海河在这里忙碌到深夜。

  “父亲是个有大爱的人。我觉得我能理解他。”大女儿于立雪说,她至今仍记得上大学时父亲给她写了一封信,勉励她以积极自信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照顾好自己。“爸爸是个孝子,每次去看爷爷奶奶,都要给爷爷洗个澡,给奶奶洗洗脚。他还是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去世当天,他还让我把电脑拿给他,因为还有没看完的工作材料。他忠于国家,孝顺父母,是个至忠至孝的好人。”

  在于立雪的印象中,她家一直就是过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她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知道她爸是镇长后一脸怀疑惊诧的表情,“可能他觉得我家的状况与他想象中的镇长家反差太大了吧。我家的生活条件甚至比不少人家还要困难,到2003年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没有一件羽绒服。”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和妹妹自立自强,都是凭自己的努力考大学、找工作。

  善良的毛淑香,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于海河。“顾了大家顾不上小家,他把对家人、亲人的爱都装在心里,我感受得到。”毛淑香说,丈夫心地善良,为人实在,这辈子嫁给于海河,她很知足。

  “他对自己很抠,工作起来很拼命”

  “海河任乡镇、农业局和农业园区一把手的时间有11年。职务虽然不是很高,权力却不算小,尤其任农业局局长和示范园区主任期间,每年经手审批的项目资金多以亿计。”曾经的搭档徐顶国感慨地说,“海河从没用权力为自己和家人谋过利,他爱人没有固定工作,卖过菜,卖过水果;一辆摩托车,他骑了10年;私人的事儿,他一次公车没用过;他父母从治病到去世,都是租车……”

  在同事眼里,于海河有点“土”,甚至有点“抠”。

  于海河到农业局工作之后,一次去省里开会,时任办公室主任赵泽强看到他脚上那双鞋鞋跟已经磨偏,鞋帮也走形了,皮面上都是划痕,就为于海河买了一双鞋,放到房间。可是,会议散场,赵泽强却发现于海河根本没穿新鞋,“这不是没露脚趾头嘛!”于海河嘿嘿一笑。

  县里给农业局配了台越野车,于海河只坐了十来天,就又坐回了原来那台二手捷达。有人问他:“给你们配的越野咋不开了呢?”于海河皱着眉说:“那车,油老虎!”

  于海河在日志里写道:“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三餐。要常思贪欲之害,常除非分之想,常守做人之德。做到干干净净来,清清白白去,人到无欲品自高。”

  面对热爱的工作,于海河又成了“拼命三郎”。

  赵泽强至今难忘他和于海河去省里争取一个劳动力转移项目的情景。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分散在好几个楼层,于海河拖着那条“老残腿”上下折腾十多次。等事情办完,于海河已经累得大汗淋漓,面色惨白,蹲在地上站不起来了。

  农业局新能源办公室主任杨树林还记得,为了争取一个项目,他和于海河去省里报送材料,等了半天,最后因为材料不充分被工作人员打了回来。杨树林看到于海河额头冒汗,怕他的腿吃不消,就建议住一宿再回。“如果能争来这个大项目,多跑几趟、多受点累,值!走,赶快回去!”于海河坚持当天就赶回宝清。

  “他不像个官儿,就像我们自家人”

  采访中,许多人说起对于海河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不像个官儿,就像我们自家人。”

  这不光是因为从小过惯苦日子的于海河,朴素得像个农民。还因为,他有一颗爱民为民的热心。

  “这么好个人,咋就走了呢。”说起于海河,七星泡镇福兴村71岁的老会计王文全眼中含泪。他至今还记得,2003年的冬天,他领着村里有智障的母子俩去镇政府争取救济,正好碰到了于海河。看到母子俩冻得发抖,他从兜里掏出200元钱,“这钱拿上先帮这娘儿俩应应急,救济的事我尽快协调。”

  “那笔钱本来都不抱啥希望了,没想到于书记帮我要回来了。”身患残疾的韩国臣上世纪80年代做卖肉的小买卖,镇政府欠了他2万多元钱的猪肉款,20多年没还。后来他为了筹钱治病,把房子都卖了,家里一贫如洗。听说老韩的遭遇后,于海河在党委会上发火了:“欠人家那么多钱不还,咱还是共产党的政府不是?咱还讲不讲点良心啊?”在于海河的督办下,老韩的2万多元钱很快还上了,政府还给老韩办了低保。听说于海河病逝的噩耗时,老韩拍着大腿说,“这么好个人,可惜了!”

  “他真是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儿。”老上访户刘连增的女儿刘伟平说,因为土地纠纷,她父亲上访11年,让他们感动的是,于海河接访后,从头到尾耐心地听他们讲清来龙去脉,又多方协调,最终让他们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听说于海河去世的消息,刘伟平跑到花店,买下了所有的菊花,“就是发自内心地感激他,想为他做点什么。”

  “……好啊,下雨了!这种激动真的是无以言表,我的双膝不由自主地跪在了地上,猛然磕起头来,心中默念着,老天爷啊,你多下一会儿吧,好让农民吃饱饭吧!说句心里话,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只是小的时候给父母磕过头,以后从没有过。此番做法,只是情急所致。真是天遂人愿,这场雨基本解除了旱情。真的好爱你,我心中的雨!”这是宝清久旱终降甘霖后,于海河在QQ空间写下的一段文字。

  不善言谈的于海河,心里装的对百姓的爱,却像大海一样深沉、浓烈!

  延伸阅读:

  黑土地上 留下坚实足印——追记黑龙江双鸭山市宝清县原政协副主席于海河(上)

  【最美基层干部】于海河:我是农民的儿子

  【最美基层干部】于海河:农民的事情比天大

  【焦点访谈】农民的贴心人

  于海河图啥?——追寻黑土地上“焦裕禄”的民心足印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2日 05:2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秦越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