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我一刻也离不开他们”——记贵州省盘县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余留芬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岩博好地方,公路绕村边,水泥铺广场,山庄烧鱼鲜……”村民是在歌唱远近闻名的富裕文明村——岩博村。可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很多村民人畜混居,粪水横流,由于不通公路,遇上下雨,去趟县城得走上一天,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而今,山乡巨变,物阜民勤,带领大家的主心骨就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余留芬。

  2001年,贵州省盘县淤泥彝族乡岩博村的村支两委几近瘫痪,村里能干的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跑单拉煤。留下的人人心涣散,生活贫困。外村嫁到岩博的余留芬那时不满31岁,是村里有名的能人,生意红红火火,早已脱贫致富。然而,当乡里的干部找到她家,请她来当支书时,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强烈愿望让她勇敢地挑起了这副担子。

  岩博穷,根子在“路”。余留芬上任第五天,通村路便破土动工,余留芬既是指挥员,又是建筑工。没有资金,她拿出自家4万元积蓄垫上;白天,她和乡亲们一起掌钢钎、抡大锤、搬石头;晚上,她又带着村干部做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用了短短3个月,一条3公里长、4米多宽的乡村公路修通了。修路让余留芬懂得,围绕群众利益工作才能聚民心、汇民力,也才能办成事儿。

  路通了,心齐了,余留芬看准了村里1400亩的集体林地,在她心中有个挺大的计划,这片林子就是岩博村未来的希望。由于林地以前承包给了个人,要赎回需要23万元,这对当时的岩博是个天文数字。余留芬带着村干部硬着头皮到附近煤老板家借钱,跑了十几家仅仅借到5万块钱。剩下的怎么办?余留芬狠下一条心,借上了月息5%的贷款!林子终于赎回来了,可钱怎么还?收回林权的第一天,余留芬就带着村干部上山,大家各包一个山头,用最原始的办法“数树”,一个上午下来,数的结果是:还钱没问题,还有几百亩的富余!余留芬那天高兴得像个孩子。靠着这片林地,岩博村陆续建起了林下特色养殖场、种鸡场、小锅酒厂、“藏龙山庄”度假村。村里还利用周边煤矿的废渣,建起了矸石砖厂,实现资源循环使用。

  如今,经过10年的发展,盘县岩博生态农业公司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201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6000元,12年增长了20倍。“没有上访、没有外出务工、没有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没有吸毒、没有赌博、没有不赡养老人”,被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誉为“六没有”的岩博村,真正实现了华丽转身。

  岩博村富了,可余留芬却没什么积蓄,甚至因为家庭变故,现在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了。就在不久前,在长沙理工大学读书的小儿子要交学费,急需6000元钱,可余留芬满屋找,愣是没凑出6000元钱。她哭了,不是因为这6000元钱,而是因为欠孩子的太多了。这样值得吗?“我觉得太值了!”余留芬毫不犹豫地回答。余留芬说的值得,不仅仅是她为修路摔碎了腰椎骨,乡亲们轮流到医院昼夜看护;不仅仅是村民张桃仙做生意被骗、还要供两个孩子读大学,她陆续援助他家十几万元;也不仅仅是她走到哪儿,村里人都要拉着她到家说说心里话。而更是她人生的意义所在:“不当这个支书我可能也有点钱,然而我现在的人生价值用钱买不来。因为全村的老老小小都离不开我,我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他们!”

  “我现在经常为还债奔波。”余留芬毫不掩饰她面临的困难。岩博事业做大了,发展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更多了,面临的问题也更多了。可余留芬充满信心,她兴奋地告诉记者,省里领导牵线,她请到了国酒酿造大师季克良做村里小锅酒厂的技术指导。“用不了两年,我们生态农业公司的产值一定过亿元!”为岩博乡亲们的奔波,余留芬,永远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7日 09:10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刘炎东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