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闵锋:晚霞中的耕耘者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2014年的闵锋。朱锋 摄

20多年前与挚友李公涛先生合影。

2006年与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在一起的合影。

  87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龄,而本文主人公却还在为自己追求的事业而忙碌着。读书,写作,研究……2014年的首次采访可以说是艰难的,更是难忘的。因为主人公的耳朵有点背,笔者只能用笔和纸边写边问,终于完成了这次采访。主人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实在让人敬佩。

  他叫闵锋,县级离休干部,现为某景区常务顾问、河南省孔子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跟一些专家学者相比,闵锋没有显赫的地位和职称,他只是一个对事业执著的追求者。但他不懈追求的精神,很多人是难以企及的。天道酬勤,他的收获也水到渠成。

  闵锋1927年出生在河南项城的农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在故乡度过了童年时代。他记忆最深的就是从小读私塾,用五六年把“四书五经”背个滚瓜烂熟,也学写了八股文……

  闵姓虽说在《百家姓》中只排名第132位,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据史载,鲁国人闵损,字子骞,系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他幼年时受后母虐待,冬天的棉衣里被装入芦花,后母亲生两子的棉衣中则是棉絮。他父亲知道后,要赶走妻子。闵损说:“母在一儿寒,母去三儿单。”他的后母听了,感悟而悔恨,从此待三个儿子都一样。这些传说,让中国传统文化在闵锋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后来,乡里兴办新学,16岁的闵锋进入五年级读书,读了两年初中后,顺利考入淮阳师范。他那时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老师,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现实的。当时,他家境比较贫寒,司峻老师不时在生活上接济他,给他讲革命道理。1947年家乡解放,正是急需大批干部的时候,司峻老师写信推荐他到豫皖苏区军政学校学习。这时,他才知道司峻原来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也正是在这所学校里,他参加了革命工作,并于1948年来到了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开封城。

  10年间,闵锋先是在当时的南关区五区管辖的中山镇当副镇长,撤镇后到市总工会工作。1950年入党,他先后担任河南省最早的工人报《开封工人报》主编、开封市工业工会主席、中共开封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等职。1957年的一场“反右”运动,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西华县五二农场劳动教养。4年后,摘掉“右派”帽子的他回到开封。后来因为一点“小过失”,又被遣送到老家项城劳动改造。这一去就是17年。直到1978年他返回开封并回到原工作岗位,1年后得以彻底平反,恢复党籍和原职。

  闵锋与写作的渊源,还得从他当副镇长时说起。

  1949年,一位老板打骂学徒的事引起了闵锋的思考。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送到创刊不久的《开封日报》,没想到被刊登出来了。更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这篇文章又出现在《人民日报》上。从此,他的写作兴趣陡增。他总是抽空就读书,喜欢文史知识,有了想法就写作,读写相长,一篇篇小文章不断见报。后来办《开封工人报》,他担任办公室主任,便有了更多的写作机会。上世纪80年代,史志编撰和理论研究比较受重视。他又参与了工会史志编纂、工运理论研究等工作,直到1987年离休。

  离休之后,他“离”而不“休”,继续着他原来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编好工运史,他和同事一起跑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进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那时候,还没有复印机,所需的资料都要亲手抄写,他却乐此不疲。除此之外,他多方寻访开封从事过工人运动的老党员、老工人,收集了近千万字的资料。有了这个基础,他编写了《开封工会志》、《开封工人运动大事记》、《开封工人运动史》、《开封工会组织史》、《开封工运人物志》等书。其中,《开封工会志》获得了省总工会史志一等奖,《开封工人运动史》获得了省社科三等奖,《开封工人运动大事记》获开封市社科二等奖。一时间,他成了全省工会系统的知名人物。省工会编纂《河南省工会志》,把他抽调过去参与。后来,全总编纂《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大全》,又让他负责“河南卷”的编写。

  出色的工作换来了丰厚的回报。他两次被评为河南省工运史研究先进工作者,并应邀在全省工运史编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与此同时,100多篇工运理论、工运史研究文章,也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获奖,20多篇论文被《今日的辉煌》、《中国工会理论文库》、《世界学术文库》等50多部丛书收录,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对闵锋来说,遇到一位知己,命运出现新的转机。

  1984年,《开封日报》正在发起一场“重建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事业”大讨论。报纸上宣传开封市供销社退休干部李公涛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举全家之力为开封兴建一座碑林的事。看到报道后,闵锋为这种精神所感召,再也坐不住了。周末,他骑上自行车,按照报纸上报道的方位,到龙亭公园西侧寻找翰园碑林,没想到那还只是一个规划,尚未付诸实施,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荒草和湖泊湿地。他不甘心,又骑上车子跑到东郊,想寻找李公涛的家。几次未果,只好暂时作罢。那时,他很敬佩李公涛,甚至有点崇拜。

  没想到,几年之后,工运史编纂完成后,闵锋似乎功成名就可以安度晚年享享清福,谁知他与李公涛先生的缘分才刚刚开始。时任市总工会副主席花治国担任赞助翰园碑林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得知李公涛需要一个内刊编辑负责对内对外宣传时,就推荐了闵锋。闵锋很快就与李公涛见了面。两人同龄、经历相似,一见如故,顿成知己,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闵锋就这样成了李公涛手下的新闻部部长,挑起了宣传工作的大梁。

  上世纪90年代,已近古稀之年的闵锋重新焕发了青春,在工作岗位上奔波。一有新闻线索,他就立马采访、写作。为了及时发表,他骑自行车跑着送稿、寄稿。有一天下小雨,他连雨衣也顾不上穿,骑车一连串跑遍了开封电台、开封电视台、《开封日报》、《开封工人报》、《开封政报》。看到他被小雨打湿的衣服和花白的头发,《开封政报》编辑李树友老师直夸他敬业精神可嘉。

  也正是这样执著的精神,让他的新闻稿件和其他文章一篇篇见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翰园碑林》、《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吸收为专家成员》、《逛庙会看斗鸡斗狗》、《奇人奇家》……他的名字随着稿件一天天出现在报刊上。除了开封本地的报纸,《河南工人报》、《大河报》、《老人春秋》、《中州今古》、《河南日报》、《东方航空报》、《中州统战》、《退休生活》、《世界论坛报》、《特区时报》、《公关世界报》、《民族报》、《团结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大公报》等都可见到他的文章。

  1994年,单位成立党支部,闵锋担任党支部副书记,除了抓党建工作还负责宣传报道工作。凭借“拼命三郎”的精神与干劲,他被称为“翰园三老”之一,鼓舞激励着年轻人致力于文化传承工作。李公涛先生说:“闵锋同志不仅是我的挚友,还是我的诤友。”

  他很勤奋,最多的时候一年发稿150余篇。除此之外,单位所需的信息写作、工作总结、请示报告、领导讲话、导游词等,也往往出自他笔下。这种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别说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即便是一名年轻人,恐怕也未必做得到。

  2006年,李公涛应韩国前总统金泳三和韩国碑林博物馆馆长许由光先生邀请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闵锋作为代表团成员参加,受到金泳三的接见。回来后,他写的《中韩文化相得益彰》等5篇文章刊发在中央、省市级多家媒体。

  10年前,他被批准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从年龄上讲,说他是大器晚成应该没有异议。

  近30年,海内外1000多家新闻媒体对李公涛和碑林报道1万多次,专题片拍了30多部,其中闵锋的各类宣传文章有1300多篇,合计400多万字。

  当然,身在开封,对开封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也使他下决心为开封文化作出贡献。他作为主要编者编辑的《开封之最》,1994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部30多万字的书,被称为“开封小百科”。此书一经出版,即获得开封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开封市“五个一”工程奖的提名奖。《开封日报》、开封电视台对此予以报道。

  2003年,他编写出版了《文明丰碑》一书。2010年,出版了25万字的《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轶闻趣事》。在一次全市会议上,市领导顾俊就曾经表扬他的工作态度和进取精神。通过不断的耕耘,他先后获得“开封市十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开封电视台还专门为他拍摄了一部专题片《着花老树爱晚秋》。《河南省修志人物》、《中国专家大词典》、《东方之子》、《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河南作家词典》等60多部史志书籍和词典,都有闵锋这个名字。有人说,这对于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来说,简直就是个奇迹。

  但他并不满足于过去的成绩,仍如伏枥的老骥,为社会奉献着余热。他目前担任河南省孔子学会副秘书长,对儒家思想的研究颇有一番见地。如在《中原儒学》上发表的《试论和谐哲学》、《论儒家的义利观》、《中华孝文化简论》、《简论中庸之道》、《简论古代民本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原梦想》等论文,不乏真知灼见。不仅是儒学研究,对开封历史文化,他也有所涉足。《略谈大宋江湖武侠文化》、《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北宋东京手工业的发展》、《简论包公文化及其时代价值》等论文,也不断见诸《开封文博》、《开封文史资料》、《古都开封》等刊物。

  岁月迈进2014年,闵锋已是87岁高龄。他依然坚持上班,只是上班的方式由原来的骑自行车变成了乘坐公交车。他说,他的身体没有大毛病,只是有点脑供血不足,耳朵也有点背了,只要自己不倒下,就要坚持干下去。

  他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看书、写作。在单位里他看报纸,家里有他自费订阅的《杂文报》、《老年文摘》、《中国报刊文摘》、《书屋》、《炎黄春秋》等报刊。他下班后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看或听听古装戏,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至今,他主编或参编的书籍专著已达11本,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新闻和其他各类文章1800多篇,500多万字。他不会用电脑,一个一个方块字都是他一笔一画写出来的,然后别人帮忙输入电脑里。这种精神,让我们汗颜。

  由王全书作序的《文化愚公李公涛——中国翰园碑林创业史》,40万字,已经由他完成。20万字的《中国翰园碑林大事记》也已经完成,正待出版。有人问他,这么大的年纪,还呕心沥血干事业图个啥。他心里明白,他要追赶时光的脚步,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无形的财富。

  闵锋,晚霞中的耕耘者。他执著的精神,让我们感动。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6日 00:28 来源:开封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