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新疆哈巴河县西玛依沙斛村“独臂书记”阿巴合·再努拉:把“穷窝子”变成“金窝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阿巴合·再努拉 资料图

阿巴合·再努拉 资料图

  “西玛依沙斛村变样了!”

  说起这个贫困村的变化,没有一个村民不对他们的老支书竖大拇指。他就是“独臂书记”阿巴合·再努拉。

  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西玛依沙斛村地处新疆阿勒泰地区北部,山多风大,自然条件恶劣。村民以放牧为主,种地难,出行难,致富更难。

  1993年,阿巴合·再努拉成为村委会主任。1978年秋,21岁的阿巴合在为村集体脱麦子时,右臂绞入脱粒机,被截肢。一只胳膊的阿巴合能不能带大家致富?村民打了个问号。

  阿巴合·再努拉刚上任时,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是典型的“空壳村”。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村干部和村民手里将村集体的150亩土地收回来。

  收土地,是遭人嫌的事,但阿巴合·再努拉不怕。他一家家跑,一次次去,不知磨了多少嘴皮子,受了多少白眼。将这些土地收回后,他又主持在全县公开竞价承包,一年下来,村集体账户里破天荒地有了4万元收入。

  为了改善村里的自然条件,阿巴合发动村民植树造林。

  “当时很多村民不理解,认为庄稼都种不好,哪有工夫植树?”村干部马丁·哈布力汗说。

  平时吃饭穿衣都艰难的阿巴合抄起铁锨,带着大家干。他又号召全村党员集资,买来5000多棵树苗。“为了让树木成活,他主动承担管护任务,还拆了家里的牲畜棚圈,木杆用作树苗的防风架。”阿巴合的妻子库来·孜亚什说。

  “以前的小麦地每亩只有100多公斤的产量,自种起树后,我家现在的小麦每亩能收400多公斤。我还种了打瓜、油葵。以前家人连温饱都难以保障,现全家每年都有5万多元的收入。”巴扎尔·阿汗说。

  植树造林不仅挡住了风沙,改变了生态环境,也稳定了人心,激发了村民们建设家园的热情。

  村子依偎着哈巴河,但由于没有水利设施,大家浇不上水。阿巴合与村委会商议,从渐有结余的村集体账上拿出3万元,带领全村精壮劳力,奋战3个月,建起了一座石桥。他又带着村民们铺设了5公里防渗渠、新建和维修了14座闸门,还开发利用了800亩荒地。

  “水利工程是一件大事。那个时候阿巴合白天晚上都不休息,唯一的一只手是黑黑的,好几次受伤。”村民马达尼亚提·哈布里汗回忆说。

  20年来,阿巴合带领村民们调整农作物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成立农业协会,推行土地流转……原来的“穷窝子”,逐渐变成了县里的“金窝子”。

  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安上了路灯,修了垃圾池。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装上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村民们原来的牛车、马车逐渐换成了摩托车、农用车、小汽车。村里还出资为村民交纳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2012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8200多元,比20年前增长了40多倍。

  如今,56岁的阿巴合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独臂书记”的名字却越传越远。2011年,阿巴合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2012年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对于各种荣誉,他咧嘴一笑:“村主任、村支书,就是给村民解决问题的人,要多了解村民在想什么。我们在基层工作,只要群众信任,就要努力干好。”(记者 韩立群)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13日 05:53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白世康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