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脉脉山野情 浓浓地矿梦——记赣西队副总工程师、地勘院党支部书记王学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王学平,56岁,中国共产党员,现任江西地矿局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副总工程师、总工办主任、地勘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

  连续33个年头,王学平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野外恶劣环境中,从一个“721”大学毕业的地质小毛头逐渐成长为赣西队找矿能手。33年来,他矢志不渝、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把梦想播种在大山深处,把青春献给了地矿事业。

  历尽艰辛苦为乐

  王学平是一个典型“地质二代”,他的父亲就是一名地质工作者。在父亲的熏陶下,他由衷地爱上了地质工作,也默默地许下愿望——成为一名出色的地质工程师。30多年来,他坚持梦想,面对单调、艰苦和危险的地质工作,毫不退却。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师傅告诉他,做好地质工作要勤看、勤写、勤敲、勤走。他谨记教诲,刻苦钻研,为了弄清楚一个地质点,他常常是从山的东头跑到山的西头,一趟又一趟来回观察,确保不漏点不飞点。酷暑天,灼热的太阳烤得他身上脱皮;暴雨时,倾盆大雨将他浑身淋透。他依旧乐此不疲。

  有一年夏天,王学平接到上高蒙山银多金属矿区老窿调查的任务。烈日炎炎,山路崎岖。路上总会遇到很多生有青苔的洞口,湿滑难行。王学平一路上一直走在最前面。他一面细心关注周围的环境,一面进行调查工作。因为路况太差,他一不留神跌入了石坑中,导致腰部受伤严重,无法攀爬上来,在里面困了好几个小时。情况十分危急。最后,同事们将他绑在椅子上拉了上来,并用担架抬着他送往县医院。在住院的半个月里,他一直挂念着工作,伤势稍有好转,便又偷偷钻进了大山里。在他的指导下,老窿调查任务如期完成。但从此以后,王学平就落下了严重的脊椎病。

  炎热的夏天里,从野外回来的王学平总是一身汗,衣服上遍布几层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盐花痕迹;寒风凛冽的冬天里,长期在外作业的王学平,手脚满是冻疮。为了使自己能够快速成长,他把从野外带回来的岩石标本仔细研究,常常到深夜还不休息。他说,这些日子虽然很苦,但想到艰苦之后能够得到找矿成果,他便乐在其中。

  2011年,到北京汇报接替资源项目进展情况的前一天下午,王学平接到妻子的电话,得知岳父发生车祸并且失踪。万分焦急的妻子希望他马上赶回家里。王学平虽然心里焦急难过,但他知道自己此刻身担重任,不能临阵脱逃,就安慰妻子说:“我在北京汇报工作,这个项目主要是我分管的,所有的程序只有我最清楚,我必须得完成任务才能回去。你先不要着急,我来想办法。”妻子伤心地说:“家里碰到大事你都不在,你心里就只有工作。”王学平顺利完成了北京的汇报工作,但当他赶到家里的时候,岳父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地质工作年复一年,枯燥乏味,但始终坚守在野外一线的王学平从来没有叫苦喊累。家人朋友经常问他:“你觉得工作苦吗?”他总是乐呵呵地回答:“成就地矿事业,那是我的梦想,不会累!”

  长时间经受野外的风吹雨打,使如今已经年过半百的王学平走起路来腰、腿、脚都疼痛难忍,特别是晚上病情发作的时候,他痛得在床上直打滚,不得不把睡梦中的妻子叫醒,帮他敲打按摩。很多时候,妻子总心痛地说:“请假回家休息,等治好了再去吧。”但是王学平考虑到野外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临时中断会给队里造成浪费和损失,最终毅然选择坚持以继续坚守在野外第一线,为每一次圆满完成野外任务争取了时间。他这种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受到了服务对象和同行们的一致肯定。

  厚积薄发有成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灯盏窝铁矿拍卖了14.6亿元,安福3个基金项目共得1.4亿吨储量……”这一连串光鲜亮丽的数字和荣誉背后,有谁能想起像王学平这样在幕后独自忍受辛劳默默奉献的人?

  2009年,王学平带队在对灯盏窝矿区进行详查工作时,也对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调查评价。根据相关地质资料及几十年对新余式铁矿的研究所得出的经验,王学平和他的工作组最终决定在吉安金溪这一区域设计一个探索孔。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学平说,这个孔的施工并不是一帆风顺,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最后找到矿也真的是历经千辛万苦。

  在对灯盏窝矿区施工过程中,基于地质构造的成矿模式,王学平断定矿体是自南向东倒转延伸。于是,他向曾书明总工程师汇报自己的想法,决定在金溪区域打一个探索孔,利用长溪矿区的19勘探线剖面延伸布置了钻孔ZK1906,设计孔深是600米。

  刚开始施工,进展还算顺利。可是当打到设计见矿孔深时,钻孔还在顶板中,没有见矿的迹象。由于这个钻孔是探索孔,直接影响到这块区域的后续工作。当时,有人认为矿体已经改变了方向,没有必要再打了,否则就要亏损十几万元。王学平听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心里也有了些许疑惑。但是,他凭借在赣中铁矿田多年的锤炼和摸索,还是坚持断定矿体没有转向,只是局部的褶皱发育暂时影响了见矿的深度。他只说了一句:“根据地层构造情况判断,矿一定在下面,往下打,所有责任我来承担。”于是,钻机顶着巨大压力继续施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学平的心像悬挂着一块大石头。他每天蹲守在施工现场,观察见矿情况,期盼着矿体能够早日露面,心里的压力可想而知。终于,在钻孔到达683.24米的时候,矿层出现了!王学平兴奋地拿着滚磁在岩芯上来回拖动,高声说:“有三层矿!”随后,他用管卷尺仔细量算着矿层的厚度:“20.76米!20.76米!”这也恰恰说明矿体在往中深部延伸。

  这个孔的见矿一下打开了整个区域的工作局面。王学平根据这个孔,在8和0线的位置(ZK804、ZK004)又加密了两个钻孔并相继见到了矿体。最终,团队找到了一个资源储量高达4068.48万吨中型铁矿——江西吉安县金溪矿区。

  团队凝聚正能量

  2009年,王学平开始担任赣西队地勘院党支部书记。他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积极探索新时期党务工作的方式方法,自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对工作一丝不苟外,他还十分重视党支部建设工作和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2011年,赣西队地勘党支部被省直工委确定为规范化建设的试点党支部之一(全省共十家单位被评选上)。在整个支部建设过程中,王学平付出了太多艰辛的汗水。他按照党建目标管理的要求,在支部班子和院行政领导班子中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政策,建立了党建工作联系制度、调研制度、节日慰问制度,并且定期组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群众座谈会,妥善处理好支部工作和院内的管理工作。针对院里职工的思想状况,采用交心谈心的方式,积极进行交流沟通,有效帮助他们化解矛盾和缓解情绪。另外,针对地质工作流动分散的特点,王学平还创建了“地质党支部QQ群”和“入党积极分子QQ群”,利用网络平台及时传达党内文件,组织思想理论学习,部署开展支部活动等,克服了支部开展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开辟了一条支部与各党小组及党员沟通联系的新途径。

  王学平坚持以人为本、真诚协作,充分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升业务技能和钻研专业知识方面,他带头学习,取得很大成效。如今,在他的项目部里,已有1名同志被提拔为分队技术负责人,2名同志被院里提拔为项目负责人。

  在生活上他更是时刻关心职工,积极安排职工按时合理休假,并给予困难职工热心帮助。在他长期的热心感召下,项目部里形成了互相关爱、互帮互助的好氛围,极大地保障了工作的良好开展。

  汗水浇筑地矿梦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他勘查的大大小小的项目不计其数。他用脚步丈量了青山,用智慧叩开了宝藏。辛劳和智慧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实施的“赣中铁矿整装勘查”项目,拉动社会投入地勘工作资金已超过4亿元,为江西省铁矿资源基地建设及千亿钢铁生产企业工程提供了资源保证;他带领完成的省地勘基金项目——安福县灯盏窝铁矿矿权拍卖出14.6亿元,为地勘基金的滚动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探明资源储量(332+333)过1.4亿吨,为社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了赣西队的知名度。

  33年来,王学平从项目部地表组组长、地质大组组长、普查组组长逐渐成长为矿区技术负责人、矿区负责人、地勘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并先后获地矿部三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二等奖1项、厅局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且连年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赣中铁矿田这片红土地上,王学平就像一个丰碑树立在茫茫山野。如今,即使年过半百,他还坚守在野外一线。“矿层有多厚,现在是什么地层?”“继续往下打,你所打的只是挂边矿体,主矿体还没有穿过来。”这是他部署工作常说的。经验总能使他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

  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梦想,都憧憬和向往美好的未来。在党的光辉旗帜下,在祖国蔚蓝的蓝天下,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王学平正带着地勘院全体职工展开绚丽的羽翼,共同追逐江西地矿梦!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03日 00:35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编辑:张学洋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