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七旬老兵不一样的夕阳红 记重庆綦南供电退休职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如果用数字来回忆这位老人走过的人生,他当了10年的儿童团团长,28年的戍边人民解放军,11年国家电网电力工人,12年二次再创业;如果用这位76岁老人最难忘的事来形容每一个阶段,站岗放哨、抓获俘虏、点亮别人生活、白手起家。

  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和蔼可亲,这是初见王金安老人的印象。

  俯首甘为孺子牛

  回忆自己的28年戍边生涯,王金安老人说戍边昆明、平叛剿匪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现在还历历在目,“现在也天天做梦,梦里都是战友们英勇杀敌,俘获国民党匪兵的难忘场面。”

  1952年,年仅十五岁的他听到村里在招民兵入伍,满腔报国热志的少年毅然在新兵册子上写下了自己名字,穿上军装,抗着步枪、迈出第一个正步的时候,尚不懂事的王金安暗下决心:不怕苦、不怕累、苦练杀敌本领,做一个能文能武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懵懂却无所畏惧的劲头,年仅十六岁的他参加了人生的一场战役,任务是剿灭国民党在云南的残留部队,战役中王金安同敌人巧妙斡旋,得到部队表扬。

  “第一次参加战役有点害怕,第二次就感觉到这是责任,不再惊慌。”王金安老人谈到曾经杀敌救百姓时,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他说自己的骄傲是能够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出现,把他们从敌人手中成功解救出来。

  二十八年戎马生涯,王金安献出自己最华丽的青春,也换来自己最值得回忆的年华。在多次对敌作战中,他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在随后参加的板角战斗和蛮兴战斗中,击毙敌人6名、烧死敌军团长、副团长,而这位当时还年轻的小伙子头、胸、手等部位多处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受到了上级党委的表扬,为人民做了他能做的事情。

  根据工作的需要,一九八三年三月,王金安老人转业到綦南供电局,老人说:“我服从党的安排,我回到自己的家乡。”

  从基层员工做起,老实敦厚的王金安在工作上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成为当时全局人员的学习标兵。

  “渐渐的,我也喜欢上了这一份工作,我喜欢在黑夜里给别人送去光明,我也喜欢乡民们看到通电后的喜悦之情。”王金安老人告诉我们电力工人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成功地转换了角色,成为一名国家电网人。

  在短短的十一年工作中,王金安曾六次变换工作岗位,查处偷电和违章用电数十起,为国家挽回了一百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老人说:“我没有想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我只是觉得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九九六,老人60岁,完成了国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在綦南供电公司兢兢业业,把自己11年奉献给人民的他并未就此停歇,而是把它当作追求的起点,老人决定到农村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退休后第二年闲不住的老兵回到他的老家--綦江县赶水镇石房村,看见群众每次打米走好几里路,十分不便,王金安就出钱帮助他们建打米房,他还向村里学校捐款,为贫困村民送衣送被。

  渐渐的,王金安发现这样并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改变农村面貌又须另谋他路。这时他想到了赶水草兜萝卜最出名,办个萝卜干加工厂--创业办工厂让乡民致富。

  办萝卜加工厂哪有那么容易:搞精加工,没钱、没厂房、没技术。已经64岁的王金安为解决乡民萝卜销路的难题,不停奔波,任亲人劝阻,老人没放弃,他唯一的信念就是:要让自己家乡的农民翻身过好日子。

  筹备、借钱、找房、到群众中去学习请教,晚上回去看书、搞实验,失败再尝试,尝试又失败,拾起信心再尝试,当时王金安已举债40余万,承受住各方面的困难,军人的韧劲让他走下去。

  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又一批腌制的萝卜干终于出窖了,王金安小心翼翼地揭开盖子,一阵咸爽鲜香的味道冲出老坛子。

  有了第一次成功,王金安的决心更大,再一次埋头深深专研,豆腐乳出世了、香豇豆出世了、香辣子出世了……十八种不同口感的产品相继研制成功。

  王金安打造了自己的“王金安”品牌,形成一整套生产工艺流程和含量高的配料技术,很具綦江地区的民众特色,自产品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香港世界美食展览会上受到了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赶水牌”萝卜干、豆腐乳、脆竹笋等曾获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后稷奖”,同时荣获中国重庆西部农展会“最受消费者喜爱产品”、“最受消费者欢迎产品”。

  王金安老人的公司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带动了2500余户农民致富,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想要在有生之年尽量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日子。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8日 00:53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佳蕖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