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村里多了个贴心人——记西藏乃东县克松党支部书记张小波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张小波一边与村民尼玛卓嘎聊天,一边学起了捻毛线。

  冬日的下午,一个瘦弱的小伙子正在克松居委会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忙碌着,红彤彤的脸上挂着淳朴的微笑,干净的衬衫露出些许“知识青年”的痕迹……他就是西藏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小波。

  “弱不禁风,这个样子也能做事?”5年前,毕业于西藏大学的张小波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工作,村民们略带几分嘲讽地议论着。如今,当初不被看好的弱书生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没捷径可走,就是多干活少说话。”作为克松居委会唯一的汉族,张小波融入当地的过程更艰辛。为了让农牧民尽快熟悉自己,他给自己取了个藏文名字“达瓦坚参”。

  “带我们种菜,每年多收一万块”

  近年来,西藏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克松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张小波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们富起来。

  2010年11月,张小波从上级有关部门“要”来300万元,在克松建成了69座无公害蔬菜大棚,他亲自担任管理员,白天和群众一起在菜棚里忙,晚上还要自学种植技术。为让群众学习蔬菜种植技术,他与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协商后,对方免费为克松培训技术人员。

  “在小波的带领下,我们学会了种植蔬菜,每个棚每年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巴桑卓嘎现在是蔬菜种植基地技术员。

  对于种植和营销,细心的张小波都有自己的方法:一份西藏山南地区蔬菜市场价格分析表,是他用来指导、规划种植品种的好帮手。如今在克松居委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里种植着辣椒、西瓜、黄瓜等15种蔬菜和瓜果,每年为农民增收近万元。

  “挖掘红色旅游潜质,绘制克松庄园原貌”

  “克松居委会是西藏第一个进行民主改革的村庄,这里诞生了西藏第一个农牧区党支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我们要挖掘克松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怀揣愿望,张小波努力搜集克松居委会的史料,并制订了《克松居委会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村规划方案》。

  克松庄园是山南地区原六大庄园之一,旅游价值颇高,却因基本损毁无法复原。建筑专业毕业的张小波寻访了多位见证克松庄园兴衰的老人,根据他们的描述绘制出了克松庄园原貌。2009年3月,在乃东县委帮助下,村里终于建起克松庄园展览室。

  村官生涯中,最让张小波得意的是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农奴泪》。历时两个多月排练,2011年3月,《农奴泪》在克松居委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3周年”活动中首演,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该剧已在山南、拉萨等地演出26场次,观众达5.6万人次。

  “小波对我们帮助可大了,是真正的亲人”

  2009年7月,一位藏族阿佳(大姐)把孩子领到张小波这里补习汉语,慢慢地,全村60多个孩子都来了。“小波哥哥对我们帮助可大了,他就是我们课堂外的老师。”罗布也在张小波这里补习功课。如今,村里的学生成绩提高很快,不少孩子考入内地西藏班和拉萨的重点中学。

  张小波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困难群众购买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有次走访,他发现一户村民因为生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小孩上学非常困难,张小波就每月拿出60元钱帮助他们。此外,他每个季度还拿出500元钱,长期资助昌珠镇4名家庭困难的学生。

  丈夫早逝、独自带着孩子的次仁卓玛,去年得了严重的骨质增生,有时几乎无法行走。张小波亲自送她到拉萨治疗,并说服村委会先垫付几万元的医药费。“他是我真正的亲人。”次仁卓玛动情地说。

  “村官虽小,但只要怀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心,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农牧民就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张小波说。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0日 05:3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李佳蕖 打印